點我看報導

好好說再見

插畫記林杰樑走後1500天


點擊右上方音效鍵,感受完整故事體驗


俠醫林杰樑逝世1500天,遺孀譚敦慈不僅持續經營林杰樑的臉書、回答網友問題,家裡他的一切衣物,也還在原位,每天一人一杯咖啡的習慣,更不曾停止。


許多人要譚敦慈「放下」,別沉溺過往。「我不懂要放下什麼,他永遠是我的先生,我或許看不到他,但不會刻意忘記他」,她說,用遺忘來道別,何其殘忍。


生命走到終點,要如何好好說再見?《聯合報》從譚敦慈視角出發,看見人的脆弱跟勇敢可以同時存在,也看見「說再見」不一定灰飛煙滅,生命的價值,可以在心跳停止後,繼續發光綻放。


四年前的那一天,

你的心跳停止了

當時的我來不及悲傷

只想著不能讓孩子失去靠山

我必須站起來、往前走

我們的生活一如往常

餐餐開伙

就怕孩子沒有家的感覺

我心裡只有一個念頭

「撐起這個家」

延續林醫師的志業

把關食安,成了我的使命

但其實,爸爸

我們都很想你

永遠為你空下

專屬的座位和一副碗筷

不只我們

還有很多人

也都很想你

你說過要照顧我一輩子

即使離去

你還是做到了

有人叫我別這樣

會害你放不下

離不開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你說過

天堂人間就是現在

他走的第1500天 早晨咖啡依然熱著

「4年又45天」,譚敦慈不假思索的,說出林杰樑已經離開的天數。聽診器、手機,還有衣櫥裡的襯衫和醫師袍,卻仍井然有序在生前習慣的位置上。


譚敦慈每天早上與林杰樑喝一杯黑咖啡的習慣,依然持續著,「一杯他的、一杯我的,我們在餐桌上喝完,就放到他牌位前。」


「我知道,常有人說我放不下」,譚敦慈面對這個問題,沒有絲毫停頓或閃避,直勾勾地看著採訪團隊回答:


「我不懂放下是甚麼,也不知道身而為人,應該要放下甚麼。但我知道的是,林杰樑曾經存在,他的精神跟力量,甚至都依然還在,唯獨一件事情,是我看不到他。」


她曾絞盡腦汁去想,林杰樑走得倉促,有沒有話還沒對她說,「後來我想,他在的每一天,我都很努力的照顧他,每一天,他也都對我這麼好,其實是無憾了。」

一塵不染的療程

面對思念洶湧,許多人麻木自己、塵封回憶。但譚敦慈與兩個兒子,卻都不想這麼做,「刻意把過去一切忘得一乾二淨,不符合人性,我們也做不到」。


譚敦慈至今仍時常下意識拿起電話,想打給林杰樑,兩人過去形影不離,甚至買菜和倒垃圾也相隨,觸景傷情,她一感覺到情緒湧上,就分散注意力,不讓自己陷入悲傷泥沼。


「哭泣的時間,我倒不如拿來站起來、往前走,無論是去工作或運動,還是整理家裡,我覺得都OK,就是不要坐在家裡哭,沒有任何實質助益,失去的也不會回來。」


排得滿滿的工作日程,若有空閒,譚敦慈就出門去快走,加上每天地毯式的徹底打理家務,她讓自己沒時間想太多。


譚敦慈熟練的站上沙發、掀開冷氣機,一把摸過冷氣濾網,「我們家連這種地方,都沒有灰塵的」,攤開手,上頭沒有一點髒汙。

我獨立樂觀 但永遠不可能走過這段路

譚敦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林杰樑生前最欣賞,就是她的正向思考能力,還有樂觀獨立的性格。


林杰樑剛過世時,譚與兒子每天自靈堂返家後,就出門快走。一日被鄰居騎著機車擋住去路斥責,「林醫師還在往生室,妳就帶小孩在這裡快走,成何體統!」


譚敦慈說,對方的出發點是善意,但從外界看進一個家庭,難免有死角。「他們不知道的是,八月的林口微風徐徐,小兒子曾說,『爸爸就像這個風,在我們身邊』。」


「這對一個連哭都已經哭不出來的孩子而言,是多大的安慰,怎麼捨得再去剝奪呢?」但譚敦慈當下僅向鄰居致謝也致歉,解釋自己與林杰樑,有一套生活方式。


看似永遠理性與樂觀,但譚敦慈話鋒一轉、難得感性的說,「其實我永遠不可能走過這段路」。


「生死對我來說是這樣,我們大家都走在同一條路上,有人先停下來,有人繼續往前走」。


昨日的甜美回憶,很難不成為今日心頭上的大石。但她也用這些石頭,一磚一瓦砌實自己的心志,沒辦法真的「走過」甚麼,但還是支撐好自己,繼續向前走。


我不為經營「譚敦慈」 做任何一件事

婚後,林杰樑領譚敦慈踏入毒物實驗室,擔任研究助理,夫妻倆上下班形影不離,林杰樑任何學術新知,也第一個與她討論,一路走過30年,成就譚敦慈在毒物研究領域的專業。


譚敦慈與林杰樑大弟子、現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念及他生前為不捨晝夜做研究,資料都還在手邊,「我們覺得我們有社會責任」,繼續捍衛國人食安。


毒物團隊與民眾對談,林杰樑臉書粉絲團是一大出口,但難免收到情緒性留言,指責譚敦慈利用亡夫名聲,她一一向這些讀者道歉,讓他們感到不舒服,但她也解釋,這是她以家屬、妻子的身份,懷念與延續林杰樑生命意義的方式。


「我不會為了經營譚敦慈而去做任何一件事,這對我來講毫無意義,但是我會為了讓林杰樑存在,一直努力下去。」


至於質疑粉絲團專業的批評,她則強調,幕後不是她一人,還有長庚、北醫、榮總等跨科別的醫師團隊,針對時事作研究與檢驗後撰文,經彼此不斷轉寄修改,內容才會正式上傳到臉書,帶給民眾正確的醫學觀念。

能讓人這麼懷念的人

林杰樑離世多年,至今每逢食安風波,媒體和民眾還是下意識想起他。今年網友討論「最希望那個名人復活?」,有台灣良心之稱的林杰樑,是熱門關鍵字。


譚敦慈說,大兒子受林杰樑影響,也攻讀腎臟科,身邊帶著爸爸的白袍,時刻提醒自己當這樣的醫生,每當面對毒物學侃侃而談,同儕師長都讚他像極林杰樑風骨,「兒子說,這是對他最大的鼓勵」。


許多醫師現在寫的論文,仍掛上林杰樑的名字。醫師升等、當上教授,第一件事就是打給譚敦慈,希望能親自上香告訴林杰樑,因為覺得有他指導,才能有今天的成就。


譚敦慈眼底一抹淺淺的笑意,「一個人能讓人這麼懷念,真的很特別,想到這些,我就覺得他的一生,好值得喔。」

LINE分享給朋友
製作人、文字:連珮宇、蔡佩蓉
插畫:黃微庭
動畫:許藹雯
視覺設計、攝影:許瑋琳
網頁製作:廖克樸、方泰鈞
監製:蔡幸怡、董谷音、潘如瑩
2017.11.0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