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奶奶獲贈大台冰箱,「不知道二手比較耗電」,每月電費增加,讓生活更拮据。
家扶中心急轉彎,捐贈家電如果沒有節能標章,將會拒收,希望能實質助弱。

聯合報/蔡昕穎、葉建宏、張念慈 報導
聯合報/胡若梅、柯永輝、吳姿賢、吳懿雯 製作
主圖/蔡昕穎 攝影

新竹李奶奶家徒四壁,什麼家具都沒有,一家7口席地而睡,屋裡卻有台比人還高的二手冰箱;冰箱是愛心人士所贈,雖解決李家食物冰存問題,但每月電費卻增加,讓李奶奶的生活更拮据。

工研院與新竹家扶中心去年針對經濟弱勢家庭,進行節能及電器使用調查問題,發現捐助二手電器給弱勢家庭的民眾,不僅沒讓受助者獲得愛心幫助,反而增加他們的負擔。

電器不用花錢 電費卻很花錢

工研院與新竹家扶中心是在2014年先針對新竹地區46戶清貧、低收等經濟弱勢家庭,從能源消費支出、住宅型態及電器使用認知進行問卷調查。

發現弱勢家庭「最多只知道要隨手關燈」,不僅不知道電器有分節能、非節能,更不清楚使用愛心人士捐贈的二手電器,電器雖不用花錢,電費卻很花錢,而且電器年代越久越費電。

63%弱勢 能源支出占收入1成

經過第一次小規模問卷,工研院發現民眾捐贈二手電器的愛心,不僅沒有幫助弱勢家庭,反而增加電費支出,讓他們越來越窮,去年擴大問卷樣本,針對全台1000戶弱勢家展開進一步調查。

調查發現,在這1000戶經濟弱勢家庭中,平均住宅能源支出占所得達18%,高於國際能源貧窮定義的10%;其中63%家庭的能源支出,甚至要花掉收入的一成,即月薪2萬元,家裡各種電費開支就要花掉2千元,顯示政府節能補助讓民眾汰舊換新,加上民眾愛心惜物的捐贈,反而讓弱勢家庭未蒙其利反受其害。
小辭典/什麼是能源貧窮?

目前國際間對能源貧窮(Energy Poverty)或燃料貧窮(Fuel Poverty)未有一致定義與評估方法,但多泛指家戶無法負擔能源支出,造成生活上的困難。蘇格蘭政府對能源貧窮的定義是:住家需花費超過家庭收入10%,使住家溫暖及滿足住家其他能源需求。

月收2萬 一期電費6千元…

「人家換新冰箱,不要的就給我們用。」李奶奶說,自從有了冰箱後,家裡可以開伙,上一餐沒吃完的東西冷藏後下一餐還可吃,省下一些菜錢,「沒想過也不知道冰箱會增加多少電費」,更不知道二手冰箱比較費電。

李奶奶與6名子女與孫子同住,全家僅靠長子做泥水工有收入,但工作不穩定,一個月最多2萬元;家裡沒家具、沒床板,睡覺、吃飯都在地上。她說,夏天天氣熱有開冷氣,一期電費約6000多元,再扣掉1萬2千元房租,所剩無幾。

台電新竹區處指出,以李奶奶家600公升冰箱為例,一度電2塊錢計算,若是節能冰箱,一年耗電量約432度,要繳864元電費;而李家冰箱屬能源局歸類的5級電冰箱,估計一年要繳1210元電費。
台電說,以這個數字來看,電費增加似乎不多,但對低收入家庭卻是負擔,不僅增加支出,無形中也浪費能源。

物盡其用觀念 值得重新思考

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組長林志勳指出,政府近年推動節能標章,用意是希望透過補貼進而鼓勵淘汰耗能電器,但多數弱勢家庭缺少節能和理財觀念,「有人給就用」,捐助弱勢者也抱持「物盡其用」想法,不節能且不一定適用的電器由一個家庭跑到另一個家庭,浪費能源也增加持有者的負擔,值得相關單位正視。

工研院這項調查結果,讓家扶中心大吃一驚,去年政策緊急轉彎,開始拒收大型家電,若有捐贈,會追問「是否有節能標章」,希望能實質助弱

愛心不一定符合需要

新竹家扶中心主任沈俊賢說,過去未曾注意弱勢家庭節能概念不足,更遑論是否認識節能標章,及二手電器造成的能源貧窮,甚至到底吃掉多少弱勢家戶可支配所得。

他表示,台灣人有勤儉美德,認為「還沒壞的東西,若自己不用,應該可以給需要的人再利用」,也就是「資源再利用」。去年政府補貼節能家電購買金,大批堪用二手電器湧入家扶中心,超過受扶助者家庭需要。

沈俊賢說,家扶中心曾送一台二手洗衣機給經濟弱勢的老奶奶,但老奶奶擔心耗電增加支出,只使用脫水功能,衣服還是手洗,「民眾給的愛心並不一定切合家庭真正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