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該要開始規畫退休生活的年紀,卻為了照顧家人,陷落貧窮流沙中;或者因為職業傷害、低薪工作,讓財務狀況只能遊走在貧窮線邊緣,這群「流沙中年」的故事有沒有翻轉的可能?
照護離職 可能掉入貧窮陷阱
像林玉瑩、林秉嬋的故事一樣,為數不少的家庭因為付不出看護費用,或不放心家人被他人照料,而讓家中經濟收入最低的、最沒有聲音的那個人辭去工作、在家照顧。「這當然是我們最不樂見的。」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說,犧牲工作,後面可能會衍生照顧者財務及精神壓力等嚴重問題。
照顧者在慌亂的情況下,最錯誤的決策就是離職。
陳景寧表示,許多真實的長照經驗是,在問題發生前未及早準備,當家人病倒,一時間手足無措,不知道向誰求助,更沒聽過政府推動多年的
「出院準備服務」、
「照管中心」。她建議,當民眾發生照護問題時,第一步應找縣市照管中心,進行資源盤點,了解可以從政府得到哪些照護資源,例如住家周邊有哪些
居家社區服務、社區有沒有
日間照顧中心等。
現行長照安全網 只撈到15%失能者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統計時間:2015年
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彭金隆提醒,因應流沙中年課題,不管年紀多大,想離開職場後,會面臨三種狀況;一是仍健康活著,二是可能會生病,三是生病以後需要長期照護。
第一種狀況,退休後長時間健康的活著,應及早透過年金、儲蓄險或儲蓄來準備足夠的現金流。但面對可能生病、需要長照的老年生活,彭金龍建議,目前只有醫療險與長照險等商業保險產品能提前預防第二、三種風險。
照顧著髮色斑白的父母,自己的身體也慢慢開始力不從心,「老」是步入中年後無法逃避的課題,替自己與家人做好變老的準備,才不至於因為一人病倒,拖垮全家生活。因此台灣人壽資深副總經理葉栢宏說,平時的財務配置可參考「3、3、3、1」原則:第一個3、是日常開銷占收入1/3,第二個3是家中必要支出,例如房貸,第三個3是儲蓄,最後也是最重要的1就是保險。
積極職訓 衝出流沙
財務規畫與保險配置築起的安全網,能撈住流沙中年不致墜入貧窮,但如果已經身陷流沙,又該如何自救?
50歲的魏秋明本來是製造業大廠的中階主管,卻在2009年金融海嘯公司縮編而遭裁員。作為全家唯一的經濟來源,魏秋明不敢奢想,積極找尋任何可能的機會,甚至連清潔工等勞力工作也嘗試過,但仍長達1年找不到任何工作。
我已沒有退路了,只想到『要如何生存』!
為了突破困境,家住高雄的魏秋明可說「拋家棄子」,到台南官田的職業訓練場住校受訓。「以前在學校讀書時,也沒有在接受職訓時認真。」魏秋明談及職訓過程,忍不住莞爾說,很難想像這半年「苦日子」,也很感謝全家人的支持。就在結訓當天,魏秋明就拿到上櫃公司經理的職位。
魏秋明示範當初在官田職訓的實作課程。
穩定的工作不僅供溫飽,也是更是在社會保險、商業保險之前的第一道防線,藉著直接的薪資收入與間接的公司福利、團體保險等,讓工作者的保障無虞。即便像魏秋明一樣,遇上突如其來的失業危機,也還能藉著
職業訓練、就業媒合等方式重回職場的保護。此外,勞動部南分署長柯呈枋表示,政府也能藉著工資補助,鼓勵企業主聘用中高齡失業者。
一技之長 扭轉低薪困境
2000年後,台灣經濟發展趨緩,薪資成長也跟著停滯。資料來源:主計總處
除了失業危機,也可能像劉忠福一樣,遇上低薪、工作貧窮的問題。這群流沙中年大多是在1980年代後期進入職場,他們來不及搭上經濟起飛的末班車,卻遇上了台灣產業外移與轉型的陣痛期,2000年後還碰上兩次經濟負成長,這些大環境因素全反應在了薪資成長停滯與非典型就業上。
1981年到1989年,國人平均月薪從1萬元翻倍成2萬元;10年之後,台灣平均薪資再次翻倍達到新台幣4萬元。但2000年起,薪資成長牛步,15個寒暑卻增加不到1萬元。同一時間,派遣工作等非典型就業人數也自2008年後快速增加,不僅加劇低薪工作的情況,更讓勞工暴露在不穩定的就業風險。
即使金融海嘯已過,派遣工作等非典型就業人數仍不斷增加。資料來源:主計總處
藉由職訓學得一技之長,加上4、50歲的歷練,轉業後魏秋明的薪水比失業前還要高,要改善低薪的困境不是不可能。但他提醒,中年轉業鬥志很容易磨掉,重要的是,要保持樂觀的心情,耐住性子,先把自己充實好等待機會,累積實力後才有破繭時刻。
職務再設計 不讓資深變惆悵
除了個人的努力與決心,要翻轉流沙困境也需要整個社會的協助。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表示,中年已有就業經驗,習慣於過去的工作及生活,因此再就業對這個族群相對更辛苦,一方面是學習能力受限,因此能夠選擇的工作範圍就有限,另一方面是不容易趕上時代、科技的進步,更重要的是,對未來規劃欠缺企圖心。因此,要能改變上述三個特點,才能有機會找到工作。
林萬億認為,流沙中年的問題,不是靠單靠政府可以解決,這也會是企業面對的問題,因此,「職務再設計」是最重要的改善方法,縱然會增加投資成本,但這也能帶給企業好處,若能善用資深且具長期工作經驗者的人力資源,對企業也是正面功能。
所謂的「職務再設計」,指的是企業可以針對中高齡員工,讓他們不再在第一線工作,而是依照企業特性重新設計新的工作項目及內容,讓中高齡者可以善用他們的經驗為企業效力,在企業中旬找到新的出路,尤其是人口老化已是未來社會趨勢,如何讓中高齡能繼續在職場貢獻,也是企業要面對的問題。
林萬億說,到了2026年,45歲到60歲的勞動力將佔總勞動人口的45%,政府要面對,企業也不能漠視。
在變老之前 來得及從流沙掙脫嗎?
10年後,台灣將成為「超高齡社會」,每5人就有1人超過65歲,不難想像,屆時社會將付出高額成本面對老化。10年後,現在的「流沙中年」也會白了頭,對「變老」毫無準備的他們,又拿什麼面對更多病痛、更加窮困的老年生活?
中年貧窮的背後,不只是個人問題,更是社會結構不健全所造成,盼流沙中年的掙扎辛酸能被更多人看見,讓社會對中年貧窮更理解包容,給他們往上爬的機會;也期許政府能用更長遠的眼光,為流沙中年建構安全防護網,讓他們有餘裕為老年生活提早準備。
流沙中年們的故事仍繼續下去、沒有完結,但期待能有被改寫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