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花學運退出議場,第一批離開的學生手拿太陽花,準備傳遞給支持群眾。報系資料照

那些年,

點燃火種的學運歌曲

自古以來,從來沒有哪個政權是被音樂唱垮的、沒有哪場革命是靠歌成就的,不過,一場沒有歌的革命,在集體記憶裡該是多麼失色。──馬世芳〈淌著血歌唱〉

 

歌曲雖不能成就革命,但卻能點燃打抱不平的火種,點燃更多勇氣。我們用8首歌說8個動人的學運故事,聽歌曲,如何轟轟烈烈見證歷史。

聯合報/林育如、蘇士堯 製作

《團結就是力量》

卻等不到新中國

——大陸七五事件、台灣四六事件

北京街頭的示威隊伍。維基百科

「向著太陽,向著自由,向著新中國發出萬丈光芒。」

 

這首從河北小村子誕生的歌曲《團結就是力量》,在抗日戰爭時給了許多人信心。但二戰結束後,國共內戰緊接而來,《團結就是力量》從偏鄉迅速傳到城市,人民不想再打仗了,學生在城市高喊「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期盼迎來一個新中國。

 

未料,國軍內戰失利,想強徵東北臨時學校數千名學生當兵,學生向副總統李宗仁請願未果,還遭無情鎮壓,成了大陸學運史上「七五慘案」。

 

對新中國的盼望也吹到了台灣。大學生們歌詠著祖國的歌,聲援大陸學運;《青春戰鬥曲》、《你是燈塔》以及《團結就是力量》成了一時流行。

 

然而當時台灣二二八事件剛過,剿匪也剿得人心惶惶,1949年爆發「四六事件」,台灣省主席陳誠下令到台大、師院學生宿舍逮主謀,100多名學生被捕。台大校長傅斯年力保學生,還對警備副總司令彭孟緝喊話:「若有學生流血,我要跟你拚命!」縱有師長護航,事件中仍有7名學生犧牲。

 

兩岸學子對新中國的呼喚,抵不過內戰槍砲聲而漸漸噤聲。當年歌曲中的新中國,至今仍未到來。

《一無所有》

兩手空空仍有權追求

——大陸天安門事件

在天安門廣場抗議的學生們。報系資料照

「為何妳總笑個沒夠,為何我總要追求,難道在妳面前,我永遠是一無所有。」

 

1980年代,大陸處於改革開放期,經濟發展朝向資本主義,青年相對剝奪感嚴重,自由、民主聲浪隱隱蠢動。1989年4月,支持改革開放的前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耀邦過世,大學生原只是群聚悼念,進而轉為批判通貨膨脹、工作難找、中共高層腐敗等問題,數萬大學生在天安門廣場要求改革,要求與領導人對話,卻反被批成動亂。

 

如同《一無所有》歌裡男孩的苦苦追求,卻落得女孩的嘲笑。這首大陸搖滾教父崔健1986年創作的歌,恰好唱出學生的心情,在天安門廣場上傳廣為傳唱。學運領袖之一的吾爾開希在紀錄片《天安門》表示,這首歌體現出學生的心情。

 

無奈,六四結局不像歌裡男孩要拉著女孩走了;學生們對改革的追求,最終只換來戒嚴與坦克。

《感謝老賊》

讓人一定要挺身爭民主

——台灣野百合學運

學生穿著雨衣在中正紀念堂廣場靜坐抗議。報系資料照

「四十外年嘸改選吔國會  感謝伊給阮這擺吔機會。」

 

隨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的國大代表,因無法回到大陸重新改選,在台操控政權逾40年,替人民投票選出總統。但歷經解嚴、解除黨禁、報禁後,台灣社會躁動新生;因此,國大代表1990年通過延長任期的自肥舉動,讓人忍無可忍。3月,9名台大學生拉出「我們怎能再容忍七百個皇帝的壓榨」布條,揭開野百合學運序幕。

 

6天的學運是一場民主盛宴,學生彼此教唱當年禁歌《美麗島》,訴求本土認同;或唱大陸因六四事件而禁的《國際歌》。有一卷卡帶也在廣場上廣為流傳,那是「黑名單工作室」為學運創作的兩首歌,他們製作好後馬上到廣場教大家唱。

 

台語的《感謝老賊》諷刺老國代給大家坐在中正廟前抗議的機會;國語的《我們不再等》以帶著大陸鄉音的「你等會兒」,諧音李登輝,盼總統回應學生訴求。

 

民主巨輪轉動,誰還願意等?老國代在1991年底全數退職;而台灣在1992年首度選出自己的立委。

《島嶼天光》

為學運帶來溫柔的力量

——台灣太陽花學運

TOP

占領立院議場第14天下大雨,群眾躲進騎樓,濟南路難得無人靜坐抗議。報系資料照

「天色漸漸光,咱就大聲來唱著歌,日頭一爬上山,就會使轉去啦」

 

2014年3月,為了退回草率通過的「兩岸服貿協議」審查,400多名學生攻進立法院占領議場,還有成千上萬的民眾守在立院外的街頭開講、唱歌凝聚士氣。滅火器樂團創作的《島嶼天光》,正是為了這場太陽花學運而創作的歌。

 

詞曲創作者楊大正前往立院尋找歌曲靈感時,看到電視轉播「占領行政院」行動的群眾被警方強制驅離,當時學運領袖林飛帆對他說:「我們需要一點溫柔的力量。」於是48小時內,《島嶼天光》誕生。

 

這首歌成了這場抗爭強大的武器,易懂的台語歌詞,訴說拋下親人抗爭的原因:只要群眾團結不散,陽光就會趨逐黑夜,等到抗爭成功,就能回家了。23天後,學生們擋下服貿協議,離開議場、離開街頭回家了。《島嶼天光》獲得第26屆金曲獎「最佳年度歌曲」。

《海闊天空》

反襯政治烏雲蔽海遮天

——香港雨傘革命

民眾在鬧區示威,用雨傘抵抗警方噴灑的胡椒水及催淚瓦斯。路透

「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也會怕有一天會跌倒,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那會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2014年9月29日,超過10萬人在香港金鐘齊唱《海闊天空》,一望無際人海高舉發光的手機,變成點點星光。這首歌道盡港人追求民主的心聲,也串起這場延續3個月卻以失敗告終的「雨傘革命」。

 

革命起因於中共人大常委一份白皮書,否決香港落實「真正」普選的可能性。人大常委原在2007年決定香港可在2017年實施普選;2014年卻改口普選時的參選人,仍須經過由1200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過半支持,才能有資格參選。1200人怎能代表350萬選舉人的民意?港人憤怒認為受騙。

 

1993年Beyond創作《海闊天空》,主唱黃家駒嘶吼著不願放棄理想的心境,20年來成為港人的集體記憶。2014年港人發動革命,警察用煙霧彈一時驅離抗議者,但海闊天空尚未到來,理想就會不斷被追尋。

《獻給你的進行曲》

捍衛理想 愛情生命皆可拋——南韓光州事件

埋葬光州抗暴罹難者的墓園。維基百科

「我們曾經熱切盟誓,不惜愛情、名譽與名分,要奉獻一生,向前衝刺…」

 

1980年5月,為阻止國家再度陷入全斗煥的軍人專政,韓國人民群起抗爭,其中又以孕育民主、思想開放人士最多的光州市最為積極。隨著抗爭擴大,軍方下令封鎖光州,街道被軍隊、坦克包圍,但仍有30萬光州市民挺身反抗。

 

民眾用計程車、公車突破軍隊防線,躺地阻擋坦克進城,並搶奪武器佔領全羅南道廳當據點。眼看光州將淪陷,學生領袖尹尚源在全羅南道廳殉道前說:「我們今天在這裡雖然失敗了,但明天歷史會記下我們是勝利者。」

 

事件後,尹尚源家長發現兒子與前一年在另一場抗爭罹難的學生朴基順是戀人,1982年雙方家長為兒女舉辦冥婚,當天藝文人士為這對情侶改編了《獻給你的進行曲》,這首歌也成為日後韓國學運、工運的國歌。台灣「黑手那卡西」樂隊則將此曲改編成中文的《勞動者戰歌》。

《Blowing in the wind》

問出男孩對戰爭的迷惘

——美國反越戰運動

進軍五角大廈活動裡,一位青年將康乃馨插入士兵槍管,展現花的力量。Bernie Boston攝

「加農砲還要射多少次,才會被永遠禁止?答案啊!朋友,就飄在風裡。」

 

當年22歲的巴布·狄倫(Bob Dylan)用吉他輕快節奏,唱出這些沉重的問題:「男人在被稱為男人前,需走過多少路?」「需要再有多少犧牲,才能讓他知道已太多人死亡?」美國介入越戰10多年來,無數青年被送往越南,很多人甚至因不願打仗逃到加拿大。雖然未直接參與學運,但巴布·狄倫用許多歌曲給了青年抗爭的力量。

 

60年代美蘇冷戰,政局、經濟巨變,讓戰後嬰兒潮世代感到迷惘,二戰後誕生的他們想過與上一代不同的生活,因此,反越戰運動裡不乏學生身影。其中有張著名照片,是1967年「向五角大廈行軍」活動,一個年輕男子將康乃馨插入士兵槍管的情景,遊行群眾面對2500名士兵,展現花朵的力量。

 

隨著美軍死傷越來越慘重,加上國內反彈、衝突不斷,美國在1973年撤軍越南。越戰造成5.8萬美國人死亡、30萬人受傷,《Blowin in The Wind》問世10年後,美國政府才終於找到了戰爭的答案。

《We shall overcome》

伴隨非裔美人平權路

——美國平權運動

瓊‧拜雅在「向華盛頓進軍」活動,領唱《We shall overcome》。美國國家文書暨檔案總署

「我們要戰勝,我們要戰勝,我們總有一天會戰勝。」

 

這首非裔美國人在60年代爭取平權的國歌,可追溯到19世紀的黑奴,他們在棉花田工作時會唱著「I'll be all right」;後來,歌曲被一位黑人牧師改寫成福音歌「I'll Overcome Someday」。流傳到1940年代,菸草工廠罷工的成員在抗爭時也唱這首歌,但將歌詞的「I」改成「We」;從此,歌曲的意涵從自我鼓勵轉為團結的象徵。

 

把這首歌發揚光大的是歌手彼得‧西格(Peter Seeger),他把「We will」改成較順口的「We shall」,並加了幾句新詞,層層堆高境界,變成現今版本的《We shall overcome》。

 

1963年,金恩博士發表著名「我有一個夢」演說的場合,民謠歌手瓊‧拜雅(Joan Baez)領導25萬人齊唱這首歌,奠定其抗議歌曲的地位。

 

這首歌旋律簡單沉穩,歌詞意境適用許多抗議場合,被譯為多國版本在世界各地傳唱。南韓學運、台灣野百合學運、孟加拉獨立革命等時刻,這首溫暖人心的歌都曾在現場飄盪。

那些年

學運改變與無力改變的事

失敗

成功

進行中

註:本文的成敗以該單一事件是否促成訴求來看,而每個學運造成的影響,待歷史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