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享生活

偏鄉醫療新趨勢:團體戰+主動出擊

●過去,小兒心臟外科醫師深耕10年成佳話;現在,醫療團隊平均年齡32歲。
●過去,發展遲緩孩童常被延誤治療;現在,行動早療團主動出擊。

聯合報/吳佳珍、張嘉芳、李承宇、楊欣潔、新媒體部蔡欣潔 製作
圖/吳佳珍攝影

台灣偏鄉醫療資源不足,許多醫師即使到當地服務,多是過水心態,輪調兩年就離開。不過,台東唯一的小兒心臟外科醫師游昌憲從台北到台東行醫,這一待就是10年。他一開始也抱持同樣心態,但實際到了台東,卻被當地可愛居民感動,深深愛上這塊土地,在當地落地生根,連孩子也上台東小學。

經過游昌憲多年努力,現在台東馬偕醫院有85%醫師都是當地聘請。

過去台東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幼童,過去須轉送高雄或花蓮動手術,但有了游昌憲,現在病患能直接動刀治療,讓他強烈感受到「這裡不能沒有我」,自己也未曾想過要離開台東。

行動早療團主動出擊,距離愈遠愈優先

游昌憲的投入,為台東醫療帶來一絲希望,但當地醫療資源嚴重缺乏,加上交通往返不便,許多發展遲緩孩童常被延誤治療。被診斷罹患「僵直性肌肉失養症」的小青就是如此。

一歲兩個月大的她,認知能力僅6個月大,一直無法坐、爬,整天躺在床上,吞嚥能力不佳,至今只喝奶、沒吃任何副食品,也不會叫爸媽。因家裡距離台東市區需一個半小時車程,小青遲未就醫。
不過,台東基督教醫院行動早療團卻主動出擊,把醫療人員送到病家,讓發展遲緩的孩童能及早接受治療,不再輸在起跑點上。

行動早療團隊長暨語言治療師蕭振民說:
"狹長型的台東縣存在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問題,因個案從家中到市區醫院來回至少需3、4小時,造成需要早療的孩童無法如期治療,所以行動早療團的原則是距離愈遠,愈優先。"

行動早療團隊成員平均32歲,包含六大專業,如語言、職能、物理、藝術、音樂及臨床心理師,共同討論服務個案,團隊中只有兩位是台東人,其他都從各地到台東服務。行動醫療團7年來,已服務124名個案、超過1萬人次,開車里程數逾21萬公里,至少可繞地球5圈以上,雖如此努力,對於遲緩兒而言仍顯不足。

友善醫療空間,為兒童打造就診新樂園

雖然偏鄉就醫路途遙遠,部分家長好不容易克服萬難帶孩子到醫院就診,許多孩童卻被冰冷、刺鼻藥水味環境嚇到害怕看病。為打造兒童友善醫療空間,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讓醫院變身成為一座「樂園」,讓小病患在開心、有趣的兒童樂園中順利治病。

台東馬偕醫院的兒童友善空間於去年落成,游昌憲說,有了這座「兒童樂園」,小朋友的哭聲明顯變少,更願意來看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