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人》擁抱渴望被愛的靈魂

前幾天才看見一則新聞講述小學生與媽媽一同出門後又折返直奔住家頂樓一躍而下;也在另一則舊聞看見女兒因不願意陪同父親掃墓被賞了巴掌後自殺未遂,當我們得知這些令人不勝唏噓的事件時,第一個萌生的想法是什麼呢?

近日接連傳出校園自殺事件,學校如何避免學生自殺成為輿論關注焦點。示意圖,與本文無關。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日接連傳出校園自殺事件,學校如何避免學生自殺成為輿論關注焦點。示意圖,與本文無關。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分享

有些人或許會說這些孩子為了一點小事竟如此自私傷害父母的心,甚至以「不懂感恩」來責怪這些孩子,但我們是否試圖去理解這些孩子內心的創傷是何以促使他們去做傷害自己的事?當一個人連生命都願意放棄的時候,到底面臨了多大的絕望?還是他們早已成了有魂無體的空心人?

諮商心理師許皓宜與攝影師凌柏瑋以文字及攝影做跨界合作,勾勒出一段段對未來失去目標而失落的故事,這些故事的主角們大多是因為原生家庭帶給他們極大的痛苦與憤怒,讓他們在生活中逐漸失了序,也喪失了理解自我的能力,所謂的「空心」代表的是一種失去活力與創造力的狀態,當自我存在的價值已然消逝,自然也產生了自我毀滅的絕望念頭。

分享

《空心人》這本書中最令我感到震撼的一句話是:「或許父母才是世界上最喜歡和別人唱反調的生物。」

當父母處心積慮想要抑制子女的思想與慾望時,是否把莫名的擔憂不自覺地投射到自己身上?很多時候是父母過去有過不好的成長經驗導致對自我失去了信任,無形中也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轉移到了孩子身上,於是成為了孩子眼中令人窒息的父母。

不僅如此,父母過去未曾滿足的期待也渴望孩子替自己完成,這也是許多父母希望讓孩子補習英文或學才藝的部分原因,表面上看似是培養孩子課餘之外的技能,實則是彌補父母內在的匱乏與不安全感,可惜的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傾聽孩子的真實心聲?

Image from Pixabay
Image from Pixabay
分享

每個對生命不抱期望的人,一定都有顆渴望被理解及擁抱的心,他們就像是站在懸崖邊等待那個可以支撐及依靠的肩膀,而不是譏諷他們大驚小怪的冷言冷語。

《空心人》藉由文字故事及影像創作來帶領讀者進入晦暗的內心世界,也提醒著我們在看似荒蕪的僻壤中仍能覓得安定人心的力量。

延伸閱讀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