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20歲的女子獨自生活可能會讓人聯想到自由自在。
一個30歲的女子獨自生活可能會讓人聯想到獨立自主。
一個40歲的女子獨自生活可能會讓人聯想到寂寞孤單。
其實無論是在什麼年齡層,只要一個人住,都會有以上三種心境,就如同與他人一同居住也都有各自的優缺點一樣,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無關幸福快樂與否。
每每從新聞事件上看到有獨居老人過世,記者便會把這樣的狀況形容得非常悲慘,似乎一個人默默地離開人世是一件很哀傷的事,但我卻在《日日靜好》這本書中看見90多歲的日本精神科醫師中村恒子平靜地說這是不帶給任何人困擾的方式,其實無所謂孤不孤獨,只是在世的人因為恐懼而強加悲情的戲份在這樣的人身上罷了!

《一人份的幸福剛剛好》這本書的作者曾經是雜誌記者,目前是自由文字工作者,獨居的資歷已25年,她承認獨居的不便之處是孤單,但仔細權衡之下認為人際關係中所附帶的一籮筐條件是自己亟欲排除的,所以選擇以自己認為最舒服的姿態獨自過生活。
事實上,獨居生活並不代表斷絕所有友情,也不是打算從此不談戀愛,只是堅持與人畫出安全距離,不想要與任何人的作息相互干擾,也不想要非得與誰維持聯繫或碰面,甚至在36歲那年開始謝絕了所有婚宴的邀請。
然而,當作者獨自一個人吃飯與旅行卻總會面對週遭人質疑的眼光與疑問,萬一對方又得知沒有特別想結婚生子的慾望時,更是會與帶恐嚇地出言相勸,不免令作者想感嘆:「獨自一個人在外面吃飯很丟臉嗎?」
作者說:「我寧願成為一個貧困的獨者,也不做不喜歡的事,見不想看到的人,不將輕視我工作的人當成貴賓侍奉,而且也不設鬧鐘,強迫自己起床。」
也因為想要過這樣的生活,所以作者也開始投稿與自訂企劃,希望以寫作的方式養活自己,也因此有機會得以到國外參與企劃的訪問工作,實現在國外寫作賺錢的夢想。
當然,這樣的生活不可能是奢華且優渥的,但卻因為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而感到心滿意足,我認為作者的生活模式並不算是真正的「躺平」,反而是有意識地去想辦法實現自己想要的生活,即便被旁人認為這樣的生活太過於懶散也毫不在意。
書中提到了很多人總是以工作為由拖延自己的夢想,因為多數人的想法是辭掉了工作便沒有收入,所以還是必須要先維持原有的工作,但一旦繼續做著現有的工作又無法撥出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悔恨總是在日常中不斷產生。

作者認為我們必須要先認清自己真正想要的事情是什麼?比如把「結婚後搬出家裡」當作目標,結果卻發現真正想要的是「搬出家裡」而非「結婚」,很多時候我們是為了展現給他人看而做出選擇,而不是自己內心真正的欲求,就算釐清了自己真正的目標,卻也可能因為恐懼而躊躇不前。
倘若我們真的有心想達成心中的目標,就要拋開可能的損失與他人的諸多評價,然後抱著「我的人生,我自己決定。」的心情勇敢邁開步伐前進,否則只會不斷在抱怨與動搖中度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