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還記得上一次手寫是什麼時候嗎?
寫字,一種記錄點滴的人生旅程。
對於社會人士來說,可能是簽寫文件之類的;對於學生來說,或許是為了抄寫作業或記錄之類的。但這跟十年前,我們接觸文字的手寫量相比,已經降低非常多。由於手機與電腦的便利性,打字與語音取代了更多手寫的機會,有時就算手寫,甚至是寫在平板電腦上而不是紙上,那種將筆尖刻畫在紙上寫字的感覺,離開校園,好像變得非常遙遠。
說起來,寫字並不省時,寫久了還會手酸,甚至有時寫字的速度,還會跟不上腦袋思考的速度。但即便如此,市面上仍舊有非常多的書籍,大力推崇不管是想設定改變習慣、想寫筆記、想記錄生活,就算手機電腦記錄再方便,都不要放棄使用手寫的機會,只有深刻的一筆一畫的寫進你的筆記本裡,才能使那件事物或目標更有明確感。
我生長的年代,國小就過著抄課文的生活,老師聲稱為了語文程度,要我們多抄成語,以及現今看來不太友善的罰寫制度、沒寫滿的週記,還可能被老師約談,這種多的是寫字機會的生活,直到國高中都是相同的模式運作。而這時期的交友,老套且時間漫長,沒有什麼效率可言,因為網路還不盛行,常常透過筆友書信交友,郵寄一來一往三五天的等候,都是家常便飯。以及在校時,收到那厚厚一疊的節日賀卡,即便對方的卡片,也是禮貌性幾行沒內容的問候,仍舊要到書局買一大疊的卡片,個別寫上節日祝福回給對方。
但當時無論如何,我們的溝通都還必須透過大量的書寫進行。
直到電腦問世,系統從無聊單調的DOS界面,進步到緩步擁有親切感的WINDOW,電腦網速從撥接到寬頻,我們開始用鍵盤打字、電子郵件降低了寫信的頻率、新注音的出現、打錯字的問題,發展出許多讓人好氣又好笑的諧音新世代用語。再到智慧型手機問世,祝福、聯絡、交友,我們用語音、用通訊軟體、用錄影截取影像,這些一手包辦了互動的模式,讓我們鮮少有機會,再回到手寫這個方式去進行溝通,演變成到現在有許多字,面臨到必須手寫時,我們一時想不起來它到底長什麼樣子。
或許是我們的大腦天性使然,手寫這個必須身體力行的行為,反而能留下深刻印像,反觀越是方便快速的打字、語音等等,幾乎不需要花到太多力氣的溝通方式,雖然快速,但少了這個進行刻畫的環節,讓我們常常對文字的印象模模糊糊。
有時我有點慶幸,出生在那個資訊還不大發達的年代,雖說為了寫字吃了不少苦頭,不管是被罰的或自願的,但也不能說那段時間的洗鍊,對我來說沒有助益,甚至有段時間,我很難接受打錯字用諧音取代的行為,在我看來那就像是不把字寫好。不過時至今日,這些都無傷大雅,為了跟上思考的速度,我的確多半打字,但情況允許的話,寫寫畫畫,我還是喜歡寫字,更喜歡那種把一隻原子筆寫到沒水的成就感,偶爾感受一下字寫久了從手臂傳來的小酸痛,那都是種反饋,一種寫字者內心與文字真實的情感交流。
當然,不能否認現今方便的語音等溝通方式,確實節省很多時間,不同的歲月有不同的溝通方式演進,就連文字也是。
每次看著書局櫥窗裡精緻的鋼筆、或是那些比較平價的原子筆甚至鉛筆,我真心希望,它們能伴隨著這些人,在某本書或筆記本裡,留下自己的痕跡,既不會被當成裝飾也不會被遺忘,能為他們的歲月裡留下紮紮實實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