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整理鞋櫃,清出了三雙鞋。
第一雙,是當初上網搜尋許久,經過詳細比較後採買的真皮小白鞋。我記得,當初到貨時我有多愛不釋手,穿上後覺得自己充滿年輕氣息,還特地約了外拍,就是想把小白鞋拍照留念。
第二雙,是尖頭深色皮鞋,當初轉換職涯跑道,偶爾要拜訪客戶需要正式鞋子。我特地選了一雙平底好走的鞋,不是深沉的黑,稍帶點咖啡色,溫婉中帶了點個性。
第三雙,是特價時買下的白色平底鞋,它的底較前面兩雙都厚,前方楦頭也較寬。我之前不是那麼愛,擔心白色容易髒,沒有花色也嫌呆版,但因為前方楦頭寬,走路舒適方便,近來倒是常常穿它。
我仔細檢查,第一雙真皮小白鞋因為清理不易,白皙皮質沾染汙垢後倒顯得陳舊了。第二雙深色皮鞋底部淺,走著走著,底部都快被我磨平了,腳部和地板的衝撞讓我不舒服。第三雙白色平底鞋呢?沒甚麼大缺點,但穿久了前方出現些許皮面裂痕,看了礙眼。不然就都丟了,換新的吧?
我喜孜孜地到鞋店,再買了新鞋遞補上。

穿新鞋的第一天我下南部採訪,結果人還沒出高鐵,腳後跟就被磨破皮了,只好臨時到超商買腳跟貼布,但還是邊走邊痛。
隔天,我穿了另一雙新鞋,這次選後腳跟可以踩下的懶人鞋設計,總該不會錯了吧?沒想到這回痛的是腳趾處。再一天,我學乖了。我穿上隱形襪子,隔絕了腳趾頭和腳跟接觸的皮膚,果然當天覺得新鞋好穿耐走,再也不痛了。
穿新鞋造成的腳痛,到底是誰的錯?是新鞋太難穿?還是我自己走路姿勢不正確?或著是我沒穿襪子?還是我太衝動,一下丟了三雙鞋?這根本是舊鞋的報復啊!我看著發紅破皮的腳指頭和腳跟,意外發現,整件事情跟人生的選擇其實那麼像。
▋學習一:舊的真的不好嗎?先入為主讓你看不到可能性
被我丟掉的舊鞋,除了咖啡色皮鞋底部磨損真的不好走,其他兩雙真的有不得不丟的理由嗎?我發現,我其實是先決定要丟掉幾雙舊鞋,才去翻鞋櫃的。
當我心中只想著想辦法丟掉舊鞋時,我當然看不到它必須留下來的理由。

人生也是如此,如果我先入為主覺得一個人不好,我自然只會看到他討人厭的地方。放下執念,你會看到其他可能性。
▋學習二:新的比較好?衝動讓你看不到風險
我興奮的穿上新鞋,款式還特別選跟舊鞋雷同的,以為只要版型相符,就可以跟舊鞋一樣好穿,而且絕對更新、更好!但是我忘了,新鞋還沒有磨擦軟化的過程,加上我平日穿包覆式的球鞋習慣了,沒有穿襪子的腳踝處,當然容易被新鞋摩擦破皮。
我開開心心的覺得一切都會變好,卻忘了做好風險管理、忘記過往穿新鞋引發的疼痛,只以為這次一定不一樣!怎麼會不一樣呢?我的腳沒變、穿鞋的方式沒變,腳痛的結果當然也不會變。
人生亦然。選擇新的事物當然是很好的突破,但唯有我們做好準備、想好可能會發生的風險,才有可能駕馭衝動,得到好的結果。
▋選擇三:誰說只能丟或留?新舊其實可以共存互補
故事的結果,是我到家裡回收箱裡,撿回我準備丟的第三雙白色平底鞋。隔天,穿著它去上班,意外舒適好穿,腳趾頭可以完全張開,腳踝更完全沒有咬腳感。怎麼過去從來不覺得它有那麼好呢?
新鞋沒有不好,只是需要時間去適應。舊鞋也還沒有到一定必須丟的地步,就像相識多年老朋友,雖然少了刺激新鮮,卻多了溫暖雋永。我依然會穿新鞋,只是學會先穿隱形襪套,讓腳去慢慢適應新鞋;我也依然會穿舊鞋,尤其需要走較遠路程時。
人生好像也是這樣。
不熟悉的新事物,開始時會有一些不舒服,但慢慢就會習慣了。
以為陳舊的老規矩,其實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能帶著舊經驗的累積,去駕馭新事物,舒適圈就可以擴大。
你都是在什麼時候,汰換鞋子的呢?要留下,或是要丟掉,判斷的標準又是什麼?也許,下次做出重大人生選擇時,可以像汰換鞋子一樣,多想一想,結果就會不一樣喔!
延伸閱讀
魯莽衝動比小心謹慎還要好?手足爭寵、習慣改變,用這招輕鬆搞定!
哥吉拉引發夫妻大戰前,誰放任小孩予取予求?三個大人該阻止的關鍵錯誤
---
更多第一手訊息不漏接,請按讚追蹤
🎯個人網站:小記者所見所聞
🎯粉絲專頁:失敗要趁早-張念慈
🎯IG追蹤:fail.early
🎯Youtube頻道:失敗要趁早-張念慈
🎯Podcast:失敗學。學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