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使終來自於人性。」這句話是Nokia廣為人知的英文標語是翻譯過來,原文是Connecting People。如今看來,人性也越來越受科技控制,只因為科技帶來的便利,早已遠遠超過人們的想像,這種科技與人性間的天秤,從過去尚且平衡,現在開始有了拉扯的角力。
在「隱私危機:當他們對你瞭若指掌:數據公司和政府機構如何竊取個資、窺視隱私、破壞民主」(羅伯特。席爾著)一書中,提到了在2013年鬧的沸沸揚揚的史諾登事件,在史諾登將美國國家安全局中,關於稜鏡計劃監聽專案的秘密文件披露給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後,讓政府以透過防堵恐怖攻擊之名,在民眾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資料搜集及監控之實的真面目曝露出來。
原本科技網路的技術進步,給人們帶來更多的便利與自我展現的空間,但在這些自由的背後,在史諾登事件後,引起了人們的恐慌,並對隱私權有了更多的想法。原來我們從不管從臉書到GOOGLE(或任何在網路上的蹤跡)、從定位系統到手機訊號,一舉一動都可能有第三人對你瞭若指掌,甚至還能清楚描繪出你的生活輪廓來。

如果你看過一些年代久遠的諜戰電影或民國劇就能知道,早期的的監聽得靠人力耗時費力的蹲點監視,監控各種電報、電碼、電話,一個不小心還很容易被發現,讓對象消失在視線裡。當時要跟蹤一個人的一舉一動,單靠當時的技術,仍舊有程度上的困難。
但現在只要一隻手機,你幾乎可以輕鬆快速的拼湊出一個人的生活型態與喜好輪廓出來。當你開啟手機時的訊號定位時、當你使用臉書瀏覽了些什麼關心的新聞時、當你按了些什麼讚時、當你在IG上發了什麼美食美景時、當你用通訊軟體與朋友聊天或對話時,將這些種種組合起來,就算是你的興趣嗜好與朋友關係,拼拼湊湊起來,都能摸出些蛛絲馬跡來。
除此之外,我們常會因為需要申辦某些服務、或加入某些商家會員系統等等的功能,必須要填上一份基本資料,而在這之前又臭又長的隱私條約,相信九成的人幾乎直接拉到底就按下同意,剩下會把條約看完的一成的人幾乎少到不能再少。
我們都覺得如果商家或機構,在有限度的範圍內提供我們感興趣的廣告或商品資訊,交出部份的隱私,這一切都很合理。但像是臉書、IG、GOOGLE搜集的數據資料,並沒有告訴我們這些隱私資訊最終都去了哪,而如果政府與這種數位巨獸機構相互勾結,他們則成了政府完整數據的資料庫來源,這並不該是隱私資料最終的歸處。

科技讓我們許多生活層面都更加方便,也能減少很多曠日費時費工的流程,往好處看,生活日後有更多屬於我們的時間可供利用,因為或許你不用再凡事都事必躬親,可能可以減少親自到銀行臨櫃的時間、不用當空中飛人也能參加國際會議、不用出門餐點也可以送到家、不用到賣場人擠人也能採購完生活用品。
但相對的也讓我們交換了更多的隱私資訊給這些公司機構或商家,如果都在合理安全的範圍內,我們提供的這些資料,確實能給我們更好的服務與生活機能。
但在未來更加開放的雲端世界,我們的隱私或許只有斷網時能得到一絲寧靜,畢竟數據連線的世界,人們透過一隻手機或是一條網路線遊走數位世界,就算在不同國度也如同近在咫尺。

在隱私危機一書中描述的雖然是美國曾經的狀況,卻也是一個反思的機會,畢竟這些隱私中有著太多關於人們的秘密,不管是喜好、政治取向、甚至是性取向等等更私人的面向,但這些都不該成為操弄的工具或手段。
雖然數位世界沒有所謂絕對安全的屏障或保護,如今人們也如此依賴科技帶來的便利,但就基於人們對使用者隱私權意識提升與覺醒的角度上,仍舊是件好事,我們期許會有越來越多願意以此為出發點的廠商或公司機構,願意承諾提供使用者隱私資料更安全的環境、合理限度的使用與服務提供。
讓同意追蹤隱私這件事的初衷,是能建立在提供良性的進步軌道上,而非惡性監控,濫用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