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社群平台之發達,就像是人們的一張雲端名片,這張名片除了你的個人資料,還有你多采多姿的人生。即便你的生活圈不大,三五好友只有幾個,但可以追蹤的對象沒有上限,只要對方有開啟社群帳號,你都可以關注。於是我們跟許多名人、明星的距離感覺不再這麼遙遠,甚至是新聞媒體、政治人物,我們都有向對方發聲的權力。
但除了公眾媒體多數需要承受大眾不同的聲音之外,大部份個體戶或私人用戶間,並不是那麼喜歡接收太多不同的意見或關注,因為對這些群體來說,社群平台屬於私人空間,而非公開場合,不管想秀恩愛、炫富、秀旅遊照,那都是個人的自由。

阿遙是個社群平台愛用者,屬於典型關心八掛多過關心自己的人,時下熱門的爆料公社、政商名流、明星網紅的粉絲團,阿遙幾乎都不放過,除此之外,阿遙熱心的個性,讓初識的鄰居或朋友也都和阿遙加好友互相關注,除了彼此方便聯絡外,好似也更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但阿遙有個壞習慣,舉凡看到人家覺得不合心意的舉動或行為,阿遙就無意識的想去揪正,小到從別人的狗該怎麼溜怎麼餵養、親子關係該如何培養、大到交通事件、新聞爆料,阿遙都喜歡去湊熱鬧留言,久了之後,有些朋友受不了阿遙老是要指點別人的生活,默默的把阿遙移進了黑名單(或封鎖)裡,阿遙卻還常沾沾自喜,覺得自己面面俱到,不管是社會時事或鄰居家的貓生了,他都知道。
社群平台每天資訊流動之快,是我們難以想像的天文數字,不管是臉書或IG,每個帳號都是自我風格的展現。從生活方式到親子教養、從旅遊到吃喝玩樂,社群平台像是快速更新的小型日記、也能是長篇大論的部落格型態,每個人都可以在上面有自己的一片天。
它像是半開放式的市井街道,每間店各有各的風格,有些歡迎朋友或同好到來,有些私人限定,不對外開放。
但也因為社群平台的性質如此自由,有許多人喜歡指點別人的人生如何不對,細究別人上一篇跟這一篇文章的內容對不上,小到芝麻綠豆大的小事,大到人生宏觀想法上的不同,只要不順他意的,他就覺得對方的人生過的不對不好,得聽他的。但誰的人生道路上的軌跡會是一模一樣的呢?適合你的衣服不一定適合他,又何必要強求別人穿上?
何況,你或許只是對方朋友中的朋友、或別人人生中的過客、或是為數眾多中的其中一個所謂的粉絲或讀者,你對他的瞭解來自這些表面的貼文,能看到多少深度各憑本事,又或者可能也沒有什麼深度可言,單憑這些要指點別人的人生如何,是不是都管的太多了?

當然這樣的現象在某些需要關注的社會事件上,還是一種善意的發展,畢竟現在社群平台傳遞資訊的速度之快,讓壞事傳千里。像之前肉圓加辣打小孩的事件,一部份或許是看熱鬧、一部份是有許多的討論與關注,這家暴事件最終浮上了臺面,讓公權力得以介入處理。
以前沒有社群平台時,這類事件要引起社會關注頗有難度,這種需要大眾的力量來喚醒社會關注的事件,這時多幾份熱心都不是壞事。
但如果只是別人家的小情小愛,旅遊曬恩愛,說穿了那也就是別人家的生活,對人家步步下指導棋,並不會顯的你有多麼見多識廣,只會讓人更想對你退避三舍而已。我們都沒有資格對別人的人生下指導棋,或許有時我們連自己身邊的家人朋友都不一定完全瞭解,單憑一面牆(臉書或IG或其他社群平台等等),就判定別人過的好壞,不只太過主觀,也真有點多管閒事。
注意力稀缺的時代,不妨適度放下手機,降低不斷刷新社群平台的頻率,多留點時間給自己、愛人或家人朋友。忙著關心別人家門裡的事,並不會讓自己變得更有長進。很多時候,我們都只是別人人生的過客而已,路過頂多打聲招呼,點到為止。
人生的主場我們自己才是主角,關於別人的人生,我們可能無從評判,指手劃腳,對誰都不公平也不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