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現實的環境/裸•赤

離開臨終場域之後的生活,相較於那樣社會現實的環境比起來,似乎不同許多,或許應該說,是真的差很多。

社會的真實

現今的社會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期待、傳統、思維,然而也因為這樣的現象,身處在這樣體系下的我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戴上各式各樣不同的面具來面對各種不同的情境事件。在這樣夜以繼日的洗禮下,那樣最原始存在的樣貌也被慢慢的埋沒了。在面對各種不同的人、事、物時,最先要做的事不是與之暢談你的想法或理念,相反的是放下那些屬於你自己的,轉身挑個屬於這社會期待的偽裝才是。也因此,原本的我們縮的愈來愈小、愈來愈小,反正,只要符合家人的期許、老師或老闆的要求、朋友伴侶的期待、社會的文化思維那就好啦,也就好像內心深處的我們不重要也沒關係。

而曾經懷有夢的我們,也在這個社會的真實下,慢慢的背叛自己。

分享

臨終的真實

面對死亡,那樣的偽裝還有需要嗎?人在一生之中所蒐集到的種種面具,來到死亡面前似乎都變得不重要了。

而那樣多變角色的偽裝,在死亡面前也都變得那樣的毫無意義。一位身材壯碩的男子,為了生活,埋頭打拼了大半輩子。曾經的他是那樣的努力,為了家人的期待, 他考上了數一數二的法學院,成為了人人稱羨的大律師;為了滿足社會的思維, 他結識了一位事業成功的女強人,育了2子,成為了人們口中的模範家庭。然而在面對生命的尾聲,原先可以坐領退休金、享受天倫之樂的他,毅然決然的帶著這一生努力攢下的積蓄,離開了這份工作、這個家,帶著自己的同性伴侶周遊列國,直到來到了生命的尾聲。

你能說他自私嗎?好像也不是。

記得他曾跟我說過一句話,「要是我早些有勇氣就好了,如果要活成這世界期待你的樣貌,那多累、多可惜啊!」

你的真實

其實,不用等到面對臨終才能學習真實。前提是要勇敢,然後允許自己去做。

這並不代表這你要去討厭那些社會給予我們的面具,而是在於這些面具共存時,要如何透過它們,表達屬於我們的真實。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在工作或學習的過程中,當遇到不會的事情或有新的想法時,就大方提出吧!在那樣的角色面具下,那就是屬於你們的樣貌啊,就不要被上級或老師們綁住了吧;如同生命的安排一樣(至少少部分的人們是這樣感覺的),什麼時間遇到了什麼樣的人、事、物,一定都包了些含義在裡面,如果因為社會的文化價值或自己的內在矛盾衝突而錯過,那多可惜啊!

我想就跟前面提及的那位朋友說的一樣,如果早點有勇氣,那該有多好啊。

雖然在將面具拿下來的過程中會充滿各種的不安全與難受,但比起辛苦不開心一輩子,為何不試著允許自己勇敢一次呢?

延伸閱讀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