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都知道垃圾食物不太健康,但家裡總是會有個幾包。時代進步,這些零食餅乾也很應景,逢中元普渡還會融入一些方便的設計巧思,留個插香的小孔,既不傷包裝,拜拜起來澎湃又好看。又或適逢特殊節日,來個限量特別版,明明是垂手可得的普通零食,換了包裝,一瞬間身價也變得不同。
現代人越來越注重養生,健康意識抬頭,很多人為了身體好,寧願少吃幾口。
但山不轉路轉,這些企業也不會看著健康意識抬頭就坐以待斃,於是開始在零食餅乾的口味上調整。將各種你想像的到的小吃、火鍋、甜點,透過化學調味料,調出看似明明是零食餅乾,吃起來卻能夠給予消費者擁有著真實食物味道的體驗。前些時候有個品牌就曾推出大腸包小腸兩種口味的包裝,一種是香腸、一種是糯米腸,兩種一起吃,好吃又好玩。
雖然大部份人也心知肚明,這類零食之所以被稱之為垃圾食物,就是因為它的營養價質極低,多半是高鹽高熱量。企業當然會極盡一切可能的利用文字或包裝上的美化,來降低消費者對於這類問題的疑慮,比如標榜不油炸、天然洋芋等等的說明。我們當然還是可以相信企業本身在合理的規範範圍內,是帶著良心在生產這些零食餅乾,只是畢竟這些美味的本質背後本身就不天然,人性難敵口腹之慾,在貪嘴之餘,我們難免會想洗腦自己一下,說服入口的食物並不是太糟,偶爾吃一下應該沒關係吧。
看看這些融合真實食物相近色系的包裝,例如標榜麻辣鍋口味的零食,印上聯名知名店家的LOGO,紅色搶眼的視覺,讓人不禁好奇包裝內的零食,是不是入口就能感受到那種又麻又辣的口感。宮保雞丁、鹽酥龍珠,這些快炒店裡上桌就被一掃而空的菜餚,融入零食的口感,再裝飾上一罐清涼啤酒圖示的包裝,讓人直接就聯想到下酒菜,好像三五好友聊天打屁時,帶罐啤酒再買包零食,同樣能得到下酒菜的滿足。
即便已經有很多報告指出其中的內容並不健康,在食安風暴後,許多食品大廠也針對自家的零食餅乾做了成份上的調整,將有疑慮的添加物移除、重新調配口味,但其實零食的成份本身,就是一種集"成癮"於一身的調味設計,這些化學添加物對於人體的效果,在於大腦永遠接收不到人們的口腹有得到充份滿足的機會。這在基瑪‧卡吉兒所著的《過度飲食心理學:當人生只剩下吃是唯一慰藉》中完整的說明了垃圾食物的特性:「它們有漂亮的像糖果般繽紛的包裝、如中毒般難以停下的嗜口性、讓大腦吃過一次就永遠記得那不自然卻美味的化學合成口味。」

如同廣告詞說的一樣,好吃的停不下來。
現今法規對於食物的添加物雖有明確的規定,賣場架上一眼望過去也是合格安全的食品,但垃圾食物這名稱仍舊當之無愧,即便換了包裝、不斷開發新口味、在配方上推陳出新,還是很難否認它本身確實對人體沒有太多好處。可是它仍舊不時出現在大家的家中,不只大人小孩都喜歡。便利商店、賣場、連自助洗衣都有投幣式零食餅乾販賣機,好讓等待的人們可以耐心等候洗衣的時間。
五顏六色的包裝背後,有我們都不想面對的健康問題,我們明白,但也不能否認入口時它帶來的那短暫的快樂。香辣的、酸甜的、彷真小吃的口感,愛哪包買哪包,追逐最新口味拍個照再到IG或FB上發則動態,不只滿足了口腹還跟到了流行。
這完全符合現代人即時又短暫的快樂,取得容易、售價平易。
漫漫人生,有時買包零食碎嘴聊天嚼幾下,也是簡單的快樂,如果沒有偏離健康的軌道太多,我想也不用太過苛刻自己的生活。偶爾抓包看順眼的垃圾零食安慰一下心靈也不為過,但別過量。
因為我們一口一口吃的下的既是快樂,也是對於健康的沉重的毒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