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不過是一場醜人的選美大賽?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數量眾多的大眾政黨占據主導地位並掌控了政府。

這些大眾政黨透過由工會、行會、醫療服務機構,甚至是學校網路和組織自己組成的媒介網路,成功走進了公民的個人生活。這個有組織的公民社會在很大程度上把持著公共領域。政府當然擁有最大、最新的大眾傳媒(電臺和電視媒體),但各政黨能經由一些領導要職、播放時段以及自己的廣播電視機構來參與其中。

這產生了一個相當穩定的政治局面,其特徵是人民對黨派非常忠誠,投票行為都在意料之中。

圖/Pixabay
圖/Pixabay
分享

一九八○年代和一九九○年代,這一平衡局面因新自由主義思想重塑公共領域而打破。自由市場經濟取代公民社會,成為幾乎所有的公共生活領域,尤其是新聞媒體的主要構建者。政黨報紙退出舞臺,抑或被媒體公司收購;商業廣播公司應運而生;甚至公共電視傳媒也開始接受市場思維。

新聞媒體經歷了一次真正的爆炸。

電視臺、廣播電臺和報紙的受眾人數具有重大意義︰這一資料相當於公眾輿論的股票價格指數。商業性的大眾傳媒成為社會共識的重要創造者,而與此同時,有組織的公民社會日漸衰落,因為工會和醫療服務機構開始市場化,或是因為政府更喜歡直接與民眾對話,不再需要社會夥伴的媒介。結果在意料之中︰公民成為消費者;參加投票變成了一場冒險活動。

政黨做為民眾與政府之間的媒介變得越來越不重要,尤其在政黨主要由政府提供資金的地方(往往是為了控制貪腐風險);它們越來越被國家邊緣化。為了保住地位,政黨不得不每隔幾年就求助於選民,以提高自己的合法性。所以,選舉成了一場爭奪選民支持的戰爭。它激起了民眾的熱情,讓他們忘記了自己對一切與政治有關的事情日益強烈的憤怒。

美國理論家麥可‧哈特(Michael Hardt)幾年前就曾指出︰「選舉變成了商業秀,任何人都會對這類活動產生懷疑。」

「選舉不過是一場醜人的選美大賽」,網路上流傳著這樣一條諷刺的評論。

此外,商業媒體和社交媒體也會相互促進。它們你來我往地就對方的新聞進行批評,從而創造了一個互相詆毀、中傷的氛圍。嚴峻的競爭、廣告收入的減少以及銷售量的下降,促使商業媒體用越發激烈的語言報導被日益誇大的矛盾,其編輯部卻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年輕、越來越廉價。對於電視臺和廣播電臺而言,國家政治成了一部日播肥皂劇,或一齣由無須酬勞的演員上演的廣播劇;儘管編輯們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框架、劇本和類型,但政治人物努力以各種方式歪曲劇情,其成功程度不一而足。

最受歡迎的政客就是那些能改寫劇本、改變辯論之人,即那些讓新聞媒體服從其意願之人。

這齣廣播劇也有一些即興創作的空間,也就是所謂的「時事」。

紙媒與政黨的關係更為密切。報紙正在失去讀者,政黨也正在喪失成員︰民主制的老演員們在二十一世紀初就如同失事船隻上的遇難者,他們大喊著,互相緊拽著,沒有意識到這樣做只會讓對方陷入更大的危險。由於受制於開本和發行量,還要顧及股東和必不可少的狂熱,新聞遠沒有想像中的那般自由。

看更多 聯合文學《反對選舉》

圖、文/聯合文學《反對選舉》
圖、文/聯合文學《反對選舉》
分享

延伸閱讀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