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多樣性危機/第六次大滅絕即將到來?

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在2016年10月發表的地球生命力報告中,對地球環境及生物多樣性提出警告。雖然有一些跡象顯示生態系統仍然保有韌性,但人類還是必須謹慎以對、減少製造生態足跡。

20世紀中葉以來,人類活動影響生態系統的範圍與程度呈等比級數不斷升高。與自然帶給人類社會的負擔相比,人類為大自然帶來的壓力更勝以往。隨著周遭環境愈來愈脆弱,人類生活的空間乃至於人類的存續條件都將因此而動搖。

在科學家與環境保護「吹哨者」眼中,地球已經進入所謂「人類世」(Anthropocene)的地質年代,如果情況繼續惡化,大滅絕事件可能再次降臨地球。人類將是造成大滅絕的主因,所有生物都會遭殃。

圖說:地球生命力指數歷年變化表
圖說:地球生命力指數歷年變化表
分享

2020年全球物種豐富度可能減少67%

生態環境的變化會影響地球上所有生命,包括動物與植物。世界自然基金會的評估報告以「地球生命力指數」(Living Planet Index)作為反映生態狀況的重要指標。這項指標是以從全世界3,706種脊椎動物、14,152個動物族群取得的量化數據為基礎。根據這項指標, 地球的生物多樣性近來出現急遽變化:1970~2012年間,脊椎動物族群的物種豐富度減少了58%。隨著環境不同,陸生動物(減少38%)、水生動物(減少81%)及海洋動物(減少36%)減少的程度也各有不同。

預計在2020年之前,物種豐富度可能減少67%。

物種豐富度減少的原因包括動物棲息地喪失或縮小、受到人為開發影響(農地擴張、水壩興建、城市發展等)、過度捕撈(如密集捕撈特定魚類)、人為汙染或災難(如海上漏油事件)、外來侵略性物種蔓延、全球氣候變遷(2016年即創下氣溫新高紀錄)。

生態環境蘊藏的「自然資本」,能提供人類食物、淡水、乾淨空氣及能源等資源,我們將這些資源統稱為「生態系服務」(services écosystèmiques)。若生態惡化持續超過一定的時間,人類社會將承擔無從補救的後果。

人類只用8個月,就消耗掉地球一整年的資源

評估報告的第二項觀察與警告則與生態足跡有關,亦即與人類對自然環境造成的負擔有關。世界自然基金會指出,人類在2016年8月8日就已經將地球2016年一整年能供應的資源消耗殆盡。人類8個月內製造出的二氧化碳,已超過所有海洋與森林1年所能吸收的量,而人類捕撈的魚、砍下的樹、收割的作物、消耗的水資源比地球在8個月內生產的量還多。

換句話說,在2016年,人類需要1.6個地球的資源才足以支撐自己的需求。

人類的需索與日俱增,使得「自然資本」耗損的速度超過了再生的速度,同時也導致弱勢族群的糧食與水源供給更加不穩定,許多農業原料價格因此上漲,水資源的爭奪也更加激烈。「自然資本」日益稀薄可能導致嚴重的地緣政治問題,例如移民增加與衝突加劇、洪災或旱災等自然災害的受災戶增加、人民身心健康及福祉遭受損害等。

全球暖化導致北極海冰快速消融,北極熊只能小心翼翼地行走在僅存的冰上。美聯社資料照片
全球暖化導致北極海冰快速消融,北極熊只能小心翼翼地行走在僅存的冰上。美聯社資料照片
分享

人類應從事比環境保護更積極的行動:生態復育

與此同時,部分科學家與專家學者認為,有一些「良性現象」顯示人類已經開始轉型,朝更加永續經營的未來前進。例如在過去兩年間,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穩定下來,有人因此認為最高點已經過去,從此排放量將會一路下降。針對環境議題的跨政府會議也得到媒體的高度關注,反映人們對環境議題的警覺與重視,如2015年12月在巴黎舉辦的聯合國第21屆氣候峰會(COP21),簽訂了《巴黎協定》;2016年在摩洛哥馬拉喀什舉辦的第22屆氣候峰會(COP22)亦是一例。

各國也已採取具體行動,以野生動物走私問題為例,中國與美國分別於2015 年9 月及2016 年6 月做出具有歷史意義的承諾,宣示禁絕象牙交易;美國也已經拆除西北部艾爾華河(Elwha river)造成負面生態影響的兩個水壩;馬達加斯加也在復育紅樹林⋯⋯等等,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訴求環境保護或生態復育的集會遊行,因為生態復育是恢復地球生態平衡的重要機制。

人類正面臨巨大的挑戰:我們必須深刻反省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思考如何讓自己的生存環境永續下去。面對眼前的威脅,也就是人類滅絕的可能性,相信在未來數十年間,會有更多有志之士投身研究,找出問題根源,做出正確的選擇。 文 by Éric Janin

看更多 野人《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 Mapping the World》

圖、文/野人《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 Mapping the World》
圖、文/野人《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 Mapping the World》
分享

延伸閱讀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