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總是有苦難言、沈默以對?

分享

孩子遇到困境時,會怎麼求救呢? 他們會大喊:「救命呀!快救救我吧!」,並不會!小一點的孩子,會用「哭泣」來表達痛苦;而大一點的孩子,則常用「問題行為」來呼救。

你肯定很疑惑,說謊、偷竊、暴力、退縮、憂鬱、暴怒、欺騙等問題行為,是如何呼救的呢?如果你是長期在校園中深耕學生輔導的專業人員,肯定知道我在說什麼。

就如《接住墜落的青少年——我與那些受傷的孩子,及他們不安的家庭》一書 的作者蔡宜芳諮商心理師,本著心理諮商的專業,在國中校園現場擔任輔導教師,每天面對大量有著情緒、行為與適應困境的孩子,她對這樣的現象,理解甚多!

分享

回到「求救」這檔事,孩子遇到困境,為什麼不直接說,請大人幫忙就行了呢?通常,他們試過了,但不被理解、不被接受,甚至,被罵得滿頭包。於是,只得用「另類」方法去因應困境。而那些問題行為,正是為了因應困境而發展出來的「求生策略」,通常具有短暫的效果,但長期下來衍生更多的副作用。

此時,大人眼見的,通常是那些帶有嚴重副作用的問題行為,想方設法予以矯正,用更大的力道要求孩子改變,卻沒看見孩子的痛苦根源,反而讓孩子的狀況每況愈下,問題行為愈發嚴重。有時候,我會在深夜時段,接到國、高中階段的孩子,在我臉書粉絲專頁的私訊裡留話,向我訴說自己的困擾。

印象中有一次,有個女孩問我:「我要怎麼知道,我是不是得了憂鬱症?」除了提供一些憂鬱症自我評估的資源之外,我還順道問她,發生什麼事了?她告訴我,好一段時間與同學相處不來,總是看別人不順眼,別人也不喜歡她。

「這樣的事情,有誰知道呢?」我問。

「沒有人 ……」

「父母或家人,都不知道嗎?」

「他們不知道,我已經很久不跟他們講話了!」

原來,這孩子自從上國中以後,就不再主動找家人聊天。原因是,說什麼都被罵!她說:「他們不願理解我,只會說我不夠用功、不夠積極,可是我努力嘗試了,就是提不起勁,他們不願意聽我解釋,我也放棄向他們說明了!」

類似案例,我遇過好多。我們不禁想問,這些大人,為什麼不願關心自己的孩子呢?不,他們也很愛孩子,也付出相當心力,關注孩子的成長,只是用了無效的方法。

許多家長自己身上也有著諸多待處理的心理議題,包括因經濟、工作、健康、婚姻等重重困境帶來的精神壓力,以及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年幼時沒有足夠被肯定、被尊重、被接納、被理解,甚至被忽略與侵害,這些成長過程中累積的傷害,無意識地帶到了新組成的家庭中,也無意識地複製到下一代身上。

所以,他們即使愛著自己的孩子,但在內外交迫下,卻不知道怎麼給出愛,愛得越用力,造成的傷害也越大,更把孩子的心給推遠了!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人際支持系統,當孩子遇到困境,而人際系統卻失靈時,便無法給提供孩子穩定與支持的力量,甚至,還會是孩子痛苦與壓力的來源。

不論在實務工作中,或社會新聞上,常可見那些生活適應嚴重困擾的孩子,來自一個又一個脆弱家庭,甚至家庭中不只一個孩子有狀況,父母本身也自身難保,更無暇給孩子更多關愛與照料,可以說是弱勢中的弱勢。

從「創傷知情」的觀點,這些孩子如果繼續待在這樣的處境下,可以預料,他們未來在學習、就業、經濟、家庭及身心健康各方面,會比其他人經歷更多的失敗與困境。然而,如果孩子的身旁,有個能夠穩定陪伴的成人存在,持續給予理解、關懷、肯定與認同,那麼,這孩子的命運就有機會被翻轉。而學校師長正是扮演這類穩定陪伴角色的最佳人選。

當家庭人際系統失靈時,校園人際系統能夠及時啟動,某種程度便能緩衝孩子持續受到的身心傷害,而學校輔導教師正持續扮演這樣的角色,也穿針引線地讓學校系統中的人際支持更加完善,編織起一張網,牢牢地接住孩子。

蔡宜芳諮商心理師的作品《接住墜落的青少年——我與那些受傷的孩子,及他們不安的家庭》中,提到的案例,對我而言,都是這麼熟悉;但對一般大眾而言,卻可能難以置信。然而,透過這一則則的案例故事,我們有機會認識這些弱勢孩子的處境,我們有機會從他們身上,學習如何善待我們的孩子,甚至檢視我們自身與家庭的關係。

從孩子的故事中,你會看到孩子與家庭的關係是如何密不可分。或許是想引發關注,或許是想證明價值,或許是想尋求認同,或許,是為了保護家人,他們讓自己身陷險境,如進入不安全的情感關係、放棄課業、選擇拒學、沉迷網路、說謊作弊、出現精神疾病 …… 等。

謝謝宜芳寫了這本好書,為世間的大人帶來諸多提醒;我們都該學習如何成為更好的大人,給孩子更多成長的力量!

(本文為《接住墜落的青少年——我與那些受傷的孩子,及他們不安的家庭》一書推薦序)

延伸閱讀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