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化與選舉│臺灣的選舉
選舉在臺灣是一大盛事,這點即使是日本人也時有耳聞。很少有日本人會對選舉感到興奮,因此大多數日本人見了臺灣的選舉盛況都會感到驚訝。明明是枯燥乏味的選舉造勢集會,卻能夠吸引成千上萬的人,不畏風雨到場聆聽演講,還不時拍手及喝采。為什麼選舉能夠讓臺灣人如此狂熱?這股熱情到底從何而來?

最能讓整個臺灣陷入高潮的選舉,當然就是總統選舉了。
但即使只是地方上的縣市長選舉,民眾的熱情與興奮也是毫不遜色。臺灣的總統選舉及地方上的縣市長選舉,不僅事關接下來的四年將由誰執掌政權,更可從中看出不同社會勢力的實力競賽到底由哪一方勝出。臺灣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臺灣未來該何去何從?臺灣的居民到底是什麼人?這些與自我主體意識有關的立場,都會在選舉的時候互相衝擊、激盪。
各種主體意識、族群、團體及地方派系互相較勁,不同領域的勢力鬥爭互相影響,經過非常錯綜複雜的過程,最後才決定出當選者。
事實上臺灣人特別重視選舉,也是威權主義時代所遺留下的風氣。

臺灣即使是在威權主義體制期間也會實施地方選舉。而且在不影響國民黨一黨專制的前提之下,也曾實施立法委員的部分改選。在冷戰時代,由於國民黨政府自詡為「自由陣營」的一員,因此在選舉期間多少會放寬對民眾的限制。這使得選舉活動成為戒嚴令之下少數的自由空間之一。由於政治活動在平時完全遭到禁止,不難想像反國民黨的勢力在選舉上會投注多大的熱情。
政治的「政」在日文中與「祭典」同音(まつりごと),而臺灣的選舉就像是一場盛大的祭典。
抬神轎的人越多,看熱鬧的人就越多。遊行的隊伍把氣氛炒得熱絡,就會有更多人加入遊行的行列。基於臺灣的政治習慣,抬神轎的人也會因為做了人情而得到一些好處。就跟其他國家的選舉一樣,每一座神轎會在圍觀者的面前分出高下,但臺灣選舉的最大特色,就是圍觀者也會被拉進神轎的隊伍之中。
政策優劣的爭論並不是沒有,但是比重相當小。當自己抬的神轎比別人的神轎更加氣派,抬神轎的人就能獲得優越感。批評對方的神轎像破銅爛鐵是家常便飯,而遭批評的一方會認為自己所屬的集團遭到侮辱,立刻還以顏色,雙方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地互相謾罵。

選舉的結果,攸關自己能不能保住面子,因此就算原本只是圍觀者,也會輕易受到煽動而跟隨神轎的隊伍前進。而且圍觀者在加入隊伍的時候,還會設法把其他的圍觀者也拉進隊伍之中。兩組神轎的人馬互相對峙,比較人數的多寡時,旁邊還會有一些伺機而動的圍觀者,看清楚了人數優劣之後,會加入人多的那一方。
因此在實際開票之前,選舉的局勢每天都會發生變化。
有人說臺灣人很會計算利益得失,但是在選舉這件事上,臺灣人往往會為了面子或人情而拋棄利益,更是讓選舉的不確定性大增。
到底誰輸誰贏,往往得到最後一刻才會揭曉,群眾的關心程度及情緒當然也會更加高漲。投票前一天的造勢集會,若以日本人容易理解的例子來比喻,氣氛就像是世界盃足球賽的日本代表隊要出發前所舉行的預祝活動。支持者深信候選人一定能夠順利當選,不斷拚命祈禱及吶喊,正如同球迷深信代表隊一定能夠旗開得勝,不斷拚命祈禱及吶喊。
在這個名為選舉的盛大祭典活動當中,抬轎者與圍觀者之間的一體感所形成的相乘效果,正是臺灣選舉活動令群眾為之狂熱的幕後因素。

族群對立的臺北市長選舉
挑起族群對立的第一場選舉,就是一九九四年的臺北市長選舉。自一九六七年升格為院轄市之後,臺北市長都是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民主化之後才恢復民選。主要的參選人有三人,分別是原本官派時代的臺北市長黃大洲(國民黨、本省人),以及陳水扁(民進黨、本省人)、趙少康(新黨,外省人)。
陳水扁出身於臺南的貧困農家,積極參與「黨外運動」,具有很強的本省人意識,抱持臺灣獨立的理念。
趙少康陣營在選戰中打出「中華民國保衛戰」的口號,數次動員外省籍的支持群眾,在臺北市內舉行大型造勢集會,批評李登輝及陳水扁。過去的臺灣從來不曾出現過如此強大的集結力量,喚起了本省人的危機意識,就連原本對政治不感興趣的人也積極投入選戰之中。

陳水扁在選戰中完全不提臺灣獨立,只以「希望、快樂」為口號,強調市政改革,但是選舉活動的會場仍明顯表現出對新黨及趙少康的反感。選戰演變成了本省籍的陳水扁與外省籍的趙少康的對抗局面。各種涉及省籍的言論此起彼落,雙方陣營的敵對意識自然也越來越高漲。最後的得票率為陳水扁四三‧ 七%、趙少康三○ ‧ 二%、黃大洲二五‧ 九%,陳水扁成功過關,讓民進黨第一次拿下臺北市長寶座。
這個時期各政黨之間的全面競爭才剛開始沒多久,大家都還摸不清楚民主化之後的政黨政治會怎麼發展,不瞭解主要的爭議點會是該重視自由市場競爭還是社會福利這類政策議題,還是對腐敗黑金政治及政治改革的立場,抑或是族群意識的問題。事實上在一九九○年代前期,許多專家都預測區分本省、外省的省籍情結會隨著歲月而慢慢消失。
然而在一九九四年的臺北市長選舉中,本省人與外省人的對立情結卻徹底浮上檯面,令樂觀的專家跌破了眼鏡。
對於日常生活中不曾意識到省籍問題的民眾,這場臺北市長選舉也帶來了相當大的衝擊。許多人為了支持哪個候選人的問題而與朋友或同事發生口角,造成人際關係的摩擦。筆者曾經親眼看過好幾個這樣的例子。
選舉雖然是民主化的成果,卻也喚醒了沉睡中的省籍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