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劫三:違規工廠
台灣農地大多已支離破碎,齊柏林導演的空拍紀錄片《看見台灣》,更讓人驚覺台灣土地的傷痕,違建工廠林立在農地,工廠廢水同時污染農地,超限利用邊際農地,「工業摧殘農業」的現象歷歷在目

台灣未登記工廠問題存在已久。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民國一○○年工商及服務業普查統計,營運中製造業家數約為十五.七萬家。依經濟部工業局民國一○四年底未登記工廠合法經營政策報告指出,全台約有三.九萬家未登記工廠。
汙染農地卻可就地合法
違法工廠數十年來始終是農地的另一個傷口。立法院在一○八年六月三讀通過《工廠管理輔導法》修正案,以一○五年五月二十日為界,五二○之前既存的低污染違章工廠以「特定工廠登記」程序,可在二十年期限內(即落日條款)申請就地合法化,一○五年五月二十日後的新增農地違章工廠「即報即拆」。
違建工廠就地合法,更助長歪風且與拉高農地價格。而且大幅放寬違章工廠合法的門檻後,工業爭農地更兇,工廠之間也互相爭奪,成了又一枚國土破碎化的隱形炸彈。
已開發的工業區土地,早已成為被炒作標的,工業區土地根本不為生產使用,很多傳統產業大廠高喊找不到工業區土地,實際上買進工業區土地也不事生產,反而待價而沽,淪為炒作標的物,農地工廠的問題歸根究底,不脫工業區土地惡性炒作的亂象。
名新業建設總裁穆椿松目睹台中工業區土地的價格飆漲,造成業者很大壓力。他曾向媒體分析說,由於工廠用地需求增加、各業物流進駐,加上台商資金回流,各方爭奪工業用地,靠近台中市的工業土地價格節節漲,民國九十二年SARS過後每坪只有八萬,九十七年漲至十二萬,一○二年十五萬元,一○八年更漲至三十萬元的天價。
工業區買不起,許多業者便將目標轉向農地,助長違規農地工的猖獗。在南部,部分地區的工業用地一坪要三四萬元,但農地一坪才三四千元,合法工廠如果購買上千坪工業土地,和農地違章工廠的土地成本差了十倍,每年還要繳交至少數萬元工業用地的房屋稅、地價稅。

新建違章工廠暴增,一年半卻只拆一家
根據經濟部中部辦公室統計,截至一○九年六月,新增的農地違章建築達四六六家;換言之,由於「即報即拆」形同具文,農地工廠反而越蓋越多。在一○八年六月修法過後,業者看準政府沒有執法決心,反而大舉搶建,期待日後政府再次讓步,容忍違規事實存在。
環保團體批評行政院未履行當年「可由中央代行拆除」、「即報即拆」的承諾。農政單位卻稱《工輔法》中沒有「即報即拆」這樣的文字,而一○五年五月二十日公告後,地方政府若不依法拆除農地違章工廠,中央主管機關經濟部可以斷水斷電,但拆除責任仍屬於地方政府。對照今昔說法,差距甚大,正顯示農地違章工廠難題,政府坐視,束手無策,最終必須放在國土計畫法議題上一併解決。
地球公民基金會在工輔法修正案通過後的半年內,也陸續發公文檢舉一百五十件農地違章工廠,但僅有台中市拆除一間工廠,另有六處被地政單位裁處罰鍰,未得到任何斷水斷電之回覆
農地上的違規工廠已是陳年積弊,政府該做的,是要努力搶救回這些農地,而非放任工廠犧牲農地。只要政府肯做,農地一定可以搶救得回來。

二十年前彰化鎘污染,搶救農地大作戰
民國八十八年前後,農委會曾處理過工廠污染農地的案例,更面臨過外界要求農地變更工業區的壓力。當時彰化地區因高汙染工廠林立,部分農田受到重金屬汙染,彰化縣曾陷入「鎘米事件」的泥淖當中。
鎘是相當穩定的重金屬,經由事業廢水排放融入土壤後,不容易被分解,卻容易被水稻、蔬菜與花木等植物吸收,遭到鎘污染的農作物,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後,會蓄積在肝臟與腎臟當中。
管制工廠的事業廢水、廢氣排放以及事業廢棄物,是一場必須長期抗戰與整頓的「毒瘤型」問題,其中更以事業廢污水造成的危害最深遠,但因為深怕產業外移,早年從中央到地方的主管機關幾乎都抱著鴕鳥心態,不願積極面對農地的高度污染問題。
當時環保署調查發現,全台已有三一九頃農地遭到重金屬污染,彰化縣就占了二百多公頃,集中在東西二圳灌溉流域沿線的彰化市與和美鎮。彰化縣籍的洪姓及游姓立法委員,先後帶領受害農戶和工廠業者到農委會陳情,要求能將汙染的農田變更為工業用地。
那時,在農委會主委的會客室中,面對農民無助的臉孔,還有工商業者的壓力,我心中很明白:讓農地變更成工業用地,也許是最快的解套方法,但絕非正確且長遠之計,而且受汙染的農地如果輕易變更為工業用地,無異於鼓勵違規工廠排放汙水,因此農委會並未同意變更。
但農委會沒有棄農民於不顧。相反地,相關同仁研商後,農委會先請彰化縣政府公告這些農地為控制污染場址,所生產稻米全數補助收購後進行銷毀,並強制農民配合休耕或限制不能栽種食用性作物。
同時輔導農民辦理平地造林,向林務局爭取專案補助經費,並回應農民需求,縮短移植與砍伐的年限。另一方面也輔導農民種植非食用性作物,包括苗木、花卉等景觀作物,以及大豆、白油桐等生質能源作物,讓被鎘污染的農地休養生息,杜絕鎘污染事件,維持農地農用的政策。
看更多 時報出版 彭作奎《誰偷走了農地?:影響每一個人的台灣農業與農地公平正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