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吵了!校正回歸非台灣獨有,請看「最近七天的平均數」

在「校正回歸」成為常態的情況下,台灣疫情每天的確診數和陽性率基本上僅供參考,因為一定都會是滾動式修正,而且甚至會回修到七八天之前。這種情況自然也不是台灣獨有,所以看世界各國的確診數,我們一般都看「最近七天的平均數」。

現在台灣疫情剛爆發所以波動很大,但如果時間拉得夠長,「最近七天的平均數」就大概看得出疫情的走勢。

但台灣的篩檢量能嚴重不足,在提升到合理的程度之前,台灣的確診數都是低估,所謂陽性率其實也不準,(然後今天(23日)北巿的陽性率又提高了),其實不是那麼容易判斷。

比較值得注意的數字是死亡和重症,(可能也有校正回歸問題,不確定),根據官方數字,今天已有6例死亡,(年紀五十多歲到八十多歲),在三千多例確診中,有6%也就是將近200人是嚴重肺炎,有2%也就六十多人是呼吸衰竭需要呼吸器輔助。

這些大多數都是老人家,死亡的風險很高,而這樣的案例會越來越多。

圖/Pixabay
圖/Pixabay
分享

在「校正回歸」一詞出現之後,在過去一天又引爆網路上的藍綠白大亂鬥,看得我實在是很厭倦,我覺得防疫的事情,還是把社會能量留在專注解決問題比較好。

我對台灣的醫護人員的素質很有信心,但我對台灣的體制真的沒什麼信心,血汗健保已經是多年的老問題了,台灣體制吃人的事情,我想大家都很熟悉,台灣護理師工會也出來講話了。

台灣有些基層的醫護人員有情緒,我是很可以理解的,平常健保血汗剝削你的時候,社會也沒人在關心,現在疫情有事了,每個人都叫你共赴國難,可能還歧視你離你遠一點怕被傳染病毒,過去一年政府和社會在那邊享受防疫成功的美名和好處,結果醫療戰備不足的時候硬著頭皮撐著的,還是前線醫護人員。

政府越早提升防疫層級,(什麼三級四級,其實都是人工發明出來,隨時可以修正),加強行動管制,擴大醫療量能,前線醫護人員的負擔就可以減輕。世界各國都是如此,行動管制就是要保護醫護人員,給醫護人員時間處理疫情和將相關的SOP和clinical guideline發展得更完備。

圖/Pixabay
圖/Pixabay
分享

我可以理解很多人會樂觀地希望,大家自動自發在家不外出不外食,疫情兩個星期就會減緩,但醫療專業來說,應該要做最壞的打算,而不是給false reassurance,「應該還OK吧」,有心存僥倖的心態。而且對社會上很多人來說,兩個星期大概就是留守在家的極限了,再接下去企業開始大幅度虧損,勞工沒有收入,一直在家也很悶,心理也很不健康,很多人就會坐不住了。

政府不如直接給社會一個明確的期限,比如說所有人就是咬牙撐一個月,(雖然我覺得台灣的情況兩個月才夠),這樣無論是企業學校家庭個人都可以早作準備,思考這段期間在家時可以做些什麼,醫護人員也可以專注處理疫情,不必擔心疫情在社區擴散。

這一個月後,篩檢量能也有了,隔離床位也有了,治療量能也有了,疫苗也有了,社會對防疫的常識也增加了,(可以在家聽醫生專業的podcast等學習,不用像現在要看一堆政治人物在那邊吵來吵去),然後可以移動到下一步,就是如何恢復到正常的生活。

台灣還有選擇,而預防勝於治療。

延伸閱讀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