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野町
朝聖專車搖了四個小時,到了高野山,骨頭都快散了。和歌山縣政府宣稱這條巴士路線連結了神道聖地熊野山和佛教聖地高野山,我對文宣的高調無甚感覺,倒是注意到車外環境的轉換:四個小時間,我們從海岸邊的淺山,一度爬升到海拔一千多公尺高的稜線,放眼望去,皆是高冷的針葉林,再下到海拔八百多公尺的高野町。下車時,車外冷涼的空氣讓我們倒抽了一口氣。

啊!秋天到了!街邊的落葉樹大都換了繽紛的秋裝:幾株楓樹燒紅了半條街。操著北京腔,台灣腔中文的姑娘們無視身旁的車水馬龍,忙著嘟嘴,回眸,側臉,蹺腳……。日本人對行人真有耐性,一排車輛等這兩位跑到馬路中央來拍照的姑娘,居然沒有一輛摁喇叭。高野山可是日本佛教真言宗的聖地,真言宗的祖師空海從唐朝的長安學佛歸國後,在高野山設立了真言宗的修道場。來山上的車輛都得有些虔心吧。
高野山距離大阪只有三個多小時車程,日遊的觀光客氾濫,後山停車場的遊覽車陣勢驚人;入山時所見的高野山,和我想像的佛山靜地有很大的落差。

所幸,這種失落從大街轉入宿坊的小路時,忘得一乾二淨了。碎石小路旁,只有寺院、住家、還有竹林;一陣風吹來,唆唆的竹葉聲中,還有寺院高牆裡的秋樹,不甘在牆內孤芳,細細嗩嗩討論著如何繽紛招搖。外頭的姑娘們顯然不知道這個秘境,在這裡無論自拍、他拍,都不必擔心阻礙交通呢!

光臺院
來到光臺院的山門,門後偌大的庭院裡有幾株樹,卻顯得空蕩靜謐,一角的假山流水聲格外清晰。距離外面的大街也只有一兩百公尺,卻像另一個世界。萬丈紅塵不到此。

室內更安靜,不自主地在光潔的地板上躡手躡腳放輕腳步;卻仍舊覺得自己像金剛出巡。
是不是都沒房客?

我想我找到侘了!「侘」這個字在中文裡原是誇耀的意思,被日文借去後,意思幾乎作了180度的反轉。日文裡,指的是「殘缺的美學」,之後衍生出禪意中素雅、樸拙、寂靜的基調,還有「細心關注一草一木的枯榮」、「品味落寞孤寂」、「安貧樂道」的哲學。
這種態度,完完全全是誇耀的相反!規劃來高野山時,就打算從容地在宿坊過一夜,體驗一下日文裡的「侘び寂」,不想來去匆匆,作沾醬油式的一日遊。除了供食宿,宿坊還提供參禪,抄經的體驗;可惜,體驗活動都在白天,會佔去我們賞景的時間,只好放棄,只參加了次日清晨的早課;現在想起來,我們也是沾醬油式的參訪,只不過醬油沾得比較深一點罷了。
天黑後的宿坊更加寂寥,靜得有點可怕。我們的兩側鄰室,門前各停了一雙拖鞋;所以,今晚還有其他房客。雖然日式房子隔音不佳,但因房間頗大,在房間正中央,離走廊有段距離,沒留意還真聽不到走廊的腳步聲。宿坊依舊安靜得像只有我們一對房客。
房間外的庭園,魚池後有一丘丘的隆起,光線不佳,看不清是什麼。大嬸問,會不會墳墓?據我所知,日式墳墓不是長那個樣子的。明早再說吧!

奧之院
要看真的墳墓,兩公里外的奧之院就有;而且很多,とても沢山あります(非常多)!資料上說,日本諸多名人都葬在這裡。
奧之院是我看過最大的墳場。古木參天,正午的陽光也只能經過篩選,零星地灑進院內,聊備一格。一條表參道,據說兩公里長,兩邊是一重又一重無以數計的墳墓,有新有舊:新的有Panasonic為紀念殉職員工的墓園;大部分的墳,看起來都有點歷史了,滿布苔蘚;甚至還有墓碑上面刻字都已風化不清的古墳;還有數不完的地藏菩薩。
我把風衣都穿上了,還是覺得涼。若不是遊人眾多,這種「陰」,不僅僅是外在的陰涼,而且是心理上的陰森。

真的有人岔到重重墳墓間,像在找尋特定的墳墓。我們可沒那種興致,第一,那些名人對我們沒多大的意義。第二,岔路多半青苔纍纍,想必濕滑,走了四天的濕滑熊野古道後,我不想再冒險。
走了四十多分鐘,還沒看到盡頭,真的只有兩公里嗎?不知為什麼,我頭也痛、腳也痛,不知道是磁場的關係,還是前幾天古道的跋涉……。
真的不太舒服,所以沒走完奧之院的參拜道就回頭了。之前,我們跋涉了四天的熊野古道,儘管累,我從沒這麼不舒服過;前一年走印加古道時,我患了高山症,也沒如此精神耗弱。

幾位朋友聽說我去奧之院,也分享他們的相似經驗。連我這樣鐵齒的人,也不得不半信半疑起來。

精進料理
大和民族是個極為重視祭典儀式的民族,就連吃頓飯也有種種規矩。廟裡的住持交代,午後六點是用餐時間,請準時到接待室來,他會帶我們去餐室。
六點整,不只大叔大嬸,另外兩位住客也同來接待室報到;兩位西方人,看起來彼此並不認識,是單飛的遊客。住持一組一組地帶我們去餐室,我有備受重視的虛榮。
被帶到面向後院的一間和室,走廊外是寺廟的內苑,透過夜間照明,可以看到魚池假山,應是頗有情調的用餐環境。可惜,我們一進到室內,住持就把紙門關上了。前面的兩位獨遊俠並不在室內;從鄰室門口擺放的拖鞋看來,兩位獨遊俠各擁一室;看那情況,他們得獨自用餐囉。而我們的和室中,榻榻米上擺了兩張小矮桌,桌旁還有幾個托盤,矮桌托盤上各有大大小小的碗皿多個,盛裝著精雕細琢的素齋。
環顧我們的和室,門上的糊紙有點舊,卻是貼了金箔的畫作。根據宿坊的資料,投宿的高臺院最初是皇太子捐錢還願興建的,就算宿坊的建築是後來增建的,也要保留一點皇門寺院的傳統罷!而且,宿坊的屋舍寬敞,這和室少說有十二坪,若沒有牆上的暖氣,有點廣寒宮的味道。
住持離去時,拿著護貝的飲品菜單問我們喝什麼飲料?汽水、啤酒、清酒、甚至shohai(居酒屋流行的加味甜酒)任君選擇……啥米?寺廟裡供應酒類?價錢並不便宜,但已超越我的想像甚遠。托盤上的素齋,沒有一樣是葷的,卻可以喝酒!
住持為矮桌上的陶製火鍋點上火,說是湯豆腐。定睛看清楚,碟皿中的時蔬,即使經過了精心打扮,亞洲長大的大叔大嬸多半認得。有油菜、茄子、南瓜、蓮藕……。一旁有張護貝的英文解說,可以驗證大叔大嬸不是那種五穀不分的城市佬。
以鍋碗瓢盆的數量來看,這絕對是大餐!就擺盤的精美程度而言,不只是大餐,而且是美輪美奐的豪華大餐。紫茄配上橘紅的地瓜、白色的山藥、翠綠的青椒,有如裝置藝術。一碗湯,幾絲麵線在碗底像水波般捲曲,表面浮著像落葉的菜葉,還有宛若落花的染色麻糬,實在不忍心和那碗湯,生怕破壞了精心布置的碗底風景。
那碗湯,居然不是味增湯。啜一口清清如水的湯汁,濃郁的蕈菇香氣隨著湯汁在齒頰間氳散。原來是蕈菇的湯底。我一直在思索,這是餐素齋,擺明了不能運用一般日式料理無所不在的「出汁」(柴魚高湯);那麼,他們用什麼提提味的呢?每一件菜餚都清淡而有味,味道也不相同。除了蕈菇,還有昆布湯,還有我不清楚的調味撇步?
如同懷石料理,每項配菜都有心機,不是配色,就是對味──甜膩的地瓜搭配鹹香的漬物,黏稠的麻糬,和有點肌理的稻荷豆腐皮相輔相成,清淡的白蘿蔔跟有點嗆辣的甜椒相依相偎……。
以我對日本料理的瞭解,這餐素齋是和風烹調的極致:大部分的食材都可以一眼便認得出來,也就是說,大部分的時才只經過簡單的烹煮;也都保持原味──菜葉有青草的香氣,南瓜有秋實的綿密香甜;卻也都有不同的滋味。就算平常在關東煮中,我會跳過不吃的「稻荷餅」(豆腐皮包麻糬成一個袋狀)也很好吃,豆腐皮吸足了高湯的鮮甜,綿密的麻糬又提供了另一層的口腔經驗。
大叔大嬸又完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任務──把一鍋飯吃得光光。當然,那鍋粒粒分明的白米飯真是好吃,就算沒有配菜,我也會奮力地吃。減肥?好像也沒什麼必要!這餐素齋一點也不油膩。至於碳水化合物,那麼好吃的栗子南瓜佃煮前面,我毫無招架之力。
這種素齋,其實叫「精進料理」。精進料理承自中國的素齋傳統,堅守不殺生、不葷(蒜科的辛香料),不用奶蛋。當初是為皇室研發的素齋料理,所以講究精緻。儘管手續繁複,最後的呈現,卻謹守清淡入禪的原則。這種耗工卻又得慢食體會的料理,還有諸多禁忌、規矩,一般庶民學不來的。日本朋友說,一般人也吃不起。
我倒是很想問問同是住客的兩位西方人,還習慣這樣清淡的烹調嗎?無奈,一組一室,他們被隔絕在其他房間內,沒機會問到話。大叔大嬸還有彼此可以分享美味經驗,其他兩位客人,只能一個人寂寞用餐。殘念。
金剛峰寺
第二天清晨,我在風雨中散步到金剛峰寺。靜謐的寺院裡只有工作人員掃著地上的落葉、在砂石上刮出紋路來。我心想,那些紋路在十點鐘之前,第一班團客到達後就會凌亂;在十一點鐘之前,必然消逝無蹤。何必那麼辛苦呢?
前一天下午,風雲變色之前,金剛峰寺院內,遊客多到看不見地面。傍晚颳起了北風,遊客一下散得無影無蹤,回光臺院的路上,紅葉遍地,遊客散盡,有些寂寥。有種無常的感覺;我突然明瞭了「侘」的意思。
原來要過盡千帆,嘗盡無常,才能體會無聲之美,才懂得雲淡風輕就是一種幸福。所以,儘管沙上的紋路一定會被踩壞,還是要拉得美美的。
早課
一位工作人員領我們到大殿,原來大殿跟宿坊有個短短的廊道相接,日本的僧人還蠻幸福的,無須冒著日本多雨的天氣,拖鞋換鞋、披雨衣,在寺院中諸多樓殿間奔走。從側門進去大殿,因為正門緊閉,我心裡有點疙瘩:台灣的佛寺一旦關了大殿殿門,通常是有很大條的事,而且不是好事。
兩位獨遊俠的西方人也來了,我們跪坐在外殿的榻榻米上,西方人不習慣跪坐,工作人員貼心地拿了小板凳給他們。大叔大嬸客氣的搖手說不必,其實雙腳已麻。
內殿傳來誦經、敲打木魚、鑼鈸的聲響;但是燈光昏暗,什麼都看不清楚。若不是早課在三十分鐘左右就結束了,大叔在那樣昏暗的燈光下,鐵定打起瞌睡。我想,這肯定是觀光版的早課!
早課結束後,住持請我們進去昏暗的內殿,光臺院的主神是尊三面菩薩,據說那座木雕神像有一千年以上的歷史;可能是光線不佳,或是大叔沒有慧眼,看不出來有那麼久的歷史。老實說,內殿打掃得那──麼乾淨,一塵不染,反而少了「歷史感」。我不曉得,這算不算歪理?
從正殿出來,外頭的雨聲,大到面對面要提高聲音才聽得清楚;沒有慧根的我,覺得這雨中的光臺院,雖然並不是人靜葉落的標準侘び寂,卻比那場早課要侘!而我想到,金剛峰寺工作人員那麼辛苦地在砂石上刮出紋路,也是在追求「侘」的形式。有點做作就是了。
旅遊資訊
高野山的宿坊已經觀光化了,投宿宿坊的客人,80%以上是外國人,尤其是西方人占多數。為了爭取顧客,宿坊協會不但有訂房網站eng-shukubo.net,也在盡量滿足不同顧客的需求,像是賣酒品,增設無障礙房間,等等;體驗活動也精簡化,國際化。
據說高野山有兩百多加宿坊,各有特色,標準的一泊二食,一人份要價從20,000到 60,000日圓之間,雖然價高,是難得的體驗。個人強烈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