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的政治怪獸:洪森王朝權力壟斷與鞏固

洪森的政治權力壟斷與鞏固

一般來說,民主憲政的穩定運作需要一些基本條件,例如:專業化的文官、獨立的司法、中立的情治單位與軍隊。民主體制的落地生根,需要合宜的文化與社會土壤,需要代表不同群體的菁英共同維護,也需要友善的國際秩序,為民主提供寬鬆的成長環境。但這些條件並非俯拾即是。在新興民主國家,大多數政治菁英並沒有將民主憲政內化為自己的核心信仰。民主成為少數壟斷政治的家族或獨裁者披上「合法」外衣的工具,選舉則被視為另外一套爭奪與分配資源的遊戲規則。

對他們來說,取得政權就是為分贓職位、酬庸親信與攫取資源,然後再回過頭來鞏固自己的政權,建立起所謂的「強人政治」。

柬埔寨總理洪森表示願意親訪武漢。(美聯社)
柬埔寨總理洪森表示願意親訪武漢。(美聯社)
分享

正如Dan Slater所認為,洪森相當地渴望權力(power-hungry),當他已經重新取得過去的結構優勢,能夠沒有阻礙的利用黨國一體(party-state)的權力,他會非常享受制度的能力,為自身的政治利益而破壞民主程序。所以,洪森與CPP在歷經1993年大選的挫敗以後,仍嘗試連結政黨與國家的權力來求取選舉利益。

他們重整行政結構與文官體系,包括:教師、士兵與警察來為CPP工作,若有拒絕者就會被警告喪失工作。然而,由於國際社會的堅持,洪森被迫在1998年選舉中允許有限制的競爭標準,導致他與CPP未能完全支配柬埔寨的政治權力。直至2003年的國會大選,才標誌著洪森與CPP的政治霸權的決定性轉變。

整體來看,2009年省市和縣區級地方政權理事會選舉和第三屆「鄉選」的結果除展現CPP在鄉村地區絕對的政治實力,也顯示洪森對反對黨所採取的分化策略奏效。正如洪森所言:「當我要反對同盟分裂,他們將被裂解」;「我從不害怕這些結盟」,所以,「不要說反對黨結盟將會造成CPP的陷落」。

無疑地,洪森與CPP這個前共產政黨經過30年的鬥爭,無論是形式上或實質上,都已大膽地恢復舊有的霸權秩序,名正言順掌控柬埔寨這個國家。

相較於施亞努國王自詡是闍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的直系後裔,洪森在2007年由西哈莫尼國王授予「尊貴的總理兼最高軍隊指揮官」(Samdech Akka Moha Sena Pedei Techo, Lord Prime Minister and Supreme Military Commander)的榮銜以後,曾宣稱自己是一個半皇室或優於皇室的身分,將自己描述成比柬埔寨過去歷任國王都還要政治精明,憑藉自己所發明的軍事教義與創造的經濟奇蹟,主張自己擁有絕對正確的軍事與經濟智慧。

洪森藉由持續地使用「尊貴的總理兼最高軍隊指揮官」這個完整的皇家頭銜來展示權力,試圖將自己政治再造成神君,勝過施亞努國王與西哈莫尼國王。

洪森在2018年7月大選的競選照片
洪森在2018年7月大選的競選照片
分享

換言之,洪森已經建構出一個難以置信的混合政權,蘊含部分共產主義、部分裙帶資本主義、部分新封建家戶長主義(neofeudal paternalism),以及部分神權君王主義(divine-right monarchism)的一種政治怪獸。CPP就像其他冷戰以來其他共產主義的掌權者,將黨國合成一體,透過一個由上到下控制體系來監督官僚、司法、安全武裝與傳統媒體的運作。柬埔寨人權中心主席烏威拉(Ou Virak)坦言:柬埔寨實際上已是個單一政黨統治的國家,表面上有眾多政黨,但自1997年政變以來,很多時候是一黨制國家。

柬裔學者索龐波(Sorpong Peou)也認為:柬埔寨的多黨體系更像一個霸權政黨體系。亦即政治學者所稱的「混合式政權」(hybrid regime)。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右)柬埔寨總理洪森(左)。(美聯社)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右)柬埔寨總理洪森(左)。(美聯社)
分享

理論上,「混合式政權」是一種兼含民主要素和不自由要素的威權政權形式,既有民主政體的基本要素─「選舉」,但卻是由一個相對制度化的執政黨濫用國家資源和國家機器來壟斷政治領域,利用強制能力(coercive capacity)、扈從政治(patronage politics)、媒體控制與其他手段,否認合法的反對黨任何競逐政治權力的實際機會,藉此正當化與極大化執政黨或統治者個人的政治控制。

換言之,選舉在「混合式政權」中經常成為統治者嘗試獲取國內、外的政治正當性的手段,而且,選舉有助於現任者凝聚現存的扈從網絡,並掌握權力。此外,選舉也提供一種管理菁英關係的機會,讓獨裁者本身或威權政體作為整體可以獲得強化。

明顯地,選舉所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被用來選擇政治代表且賦權的一種方法,且可以被用來達成一系列威權主義的目的。

柬埔寨雖然多次定期舉行看似自由與公平的選舉,卻也讓CPP持續支配選舉領域。政黨與國家的緊密連結為CPP提供一個強制機制,可以收編與強制選民,避免他們與反對黨聯繫在一起,同時,也可限制鄉村地區的反對黨行動者。隨著政治正當性反覆地透過選舉的民主程序而日益提升,洪森與CPP再利用對國家機器的支配來耕耘扈從政治,並將其改造以適合民主論調。

扈從政治不僅將洪森與CPP同選民連結起來,也將其和政府官員及商業財閥連結在一起,共同編織成一個孕育貪污與生成法律規範的網絡。這些連結進而為洪森與CPP提供權力與支持度,以利於選舉領域的操縱。

索龐波指出,「七月政變」以後,政治穩定大幅提升,雖然舉行過三次國會選舉,但民主似乎已經讓步給獨裁政治(autocratic politics)。政治學者摩根貝沙(Lee Morgenbesser)甚至將此視為柬埔寨民主化失敗的主要原因。

摩根貝沙認為,競爭性選舉對CPP宰制柬埔寨政治權力是不可或缺的,洪森的個人主義(personalism)特質也是當前政權的最大特徵。換言之,柬埔寨與其說是個單一政黨統治的政黨型政體(party-based regime),更像是一個政黨與個人主義並存的政體(party-personalist regime)。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私下表示:「柬埔寨尚未從過去困難的歷史中復原,政治體系太過個人化的集中於總理洪森。」布林克里(Joel Brinkley)也指出,洪森動用許多力量與策略來掌握權力,其中兩項是裙帶關係(nepotism)與聯姻政策(intermarriage)。

關於洪森的權力集中化及其家族網絡可簡單地以圖1和圖2所示。

圖 1:洪森的權力網絡
圖 1:洪森的權力網絡
分享

圖 2:洪森的家族網絡及裙帶關係
圖 2:洪森的家族網絡及裙帶關係
分享

洪森長期扮演黨、政、軍高階職位守門員的角色,任命忠誠者擔任政府部會的高階職位,例如:由索安(Sok An)負責作為中央政府主要國家機制的部長委員會(Council of Ministers);任命吉春擔任掌管國家預算的經濟與財政部;由資深部長占蒲拉西(Cham Prasidh)擔任商務部長,而其家屬也任職該部的高階職位,商務部因此被稱為「占蒲拉西的家族之部」(ministry of Cham Prasidh’s family),是內閣中最具利益的部會,提供洪森足夠的財政支持。

經濟與財政部、商務部,加上內政部,洪森已經控制了聚集與分配國家恩惠最重要的三個政府部門。

另外,洪森也透過選舉收編反對黨候選人來加入執政黨,允諾將提供大量的金錢與貴重財物,並且將授予政府各部門的職位。例如,洪森在贏得2008年大選以後,表示將在國會的每個特別委員會中,保留兩個職位給「態度良好」的反對黨成員。洪森鞏固權力的另一種方式是任命親屬擔任高階職位,然後再藉由政治聯姻來強化裙帶關係。

根據血緣與婚姻關係所構成的家族網絡,就成為支撐「洪森王朝」(the Hun Sen Dynasty)的權力基礎。

此外,正如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亞洲主任亞當斯(Brad Adams)所言:「每個獨裁者背後都有一群冷酷無情的幕僚。這麼多年以來,洪森已經在安全部隊中安插籠絡一群核心將領,甘願無情、殘暴地執行他的一切命令。」實際上,洪森在1997年發動政變以前,就已經控制國家警察單位及其他準軍事團體,但是皇家武裝部隊(Royal Cambodian Armed Forces, RCAF)尚未完全宣示效忠於他,尤其是國防部長迪班(Tea Banh)與RCAF總司令蓋金延(Ke Kim Yan)等,並不支持洪森發動政變行動。因此,蓋金延不僅遭到邊緣化,缺乏實權,而且洪森還多次威脅要將其解職。

看更多 聯經出版 《柬埔寨的政治經濟變遷(1953-2018)》

圖、文/聯經出版 《柬埔寨的政治經濟變遷(1953-2018)》
圖、文/聯經出版 《柬埔寨的政治經濟變遷(1953-2018)》
分享

延伸閱讀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