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小的時候,學校老師用甲、乙、丙、丁來評核作文成績。國小三年級以前,我的作文成績應該都是丙的程度。換算成分數,我差不多大概就是快不及格的狀態吧。
升國小四年級那一年,大伯補助我們一半的旅費,讓家族可以一起出國旅行。人生第一次出國,下一次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我興奮極了,就怕忘記眼前所見、嘴裡所吃、腳下踏過的每個行程。
當時拍照還是貴桑桑的膠捲底片,父母打死都不讓我碰相機。沒辦法拍照記錄,我只好每天利用睡前拼命寫日記,盡可能記下每天發生的點點滴滴。導遊說的每個笑話、我玩的每個設施、每一天所見所聞,都清清楚楚描繪,不錯過任何細節。
沒想到,小四的第一篇作文題目,就是暑假記趣。老師看了我的作品驚為天人,我人生拿下第一個作文成績甲上,還被推派代表班級參加全校作文比賽。結果,一路過關斬將,我竟然拿下作文比賽全新竹市第一名。
明明,兩個月前,我還是個作文拿丙的孩子啊。

▋找到事情的意義
小的時候,我一直臭屁的以為,是因為四年級換了班導師,「終於遇到懂得賞識我的伯樂」。後來,才發現我以前的作文,還真的不是普通爛。狀況會突然反轉,完全是因為,我終於找到什麼要寫作文的理由了--幫生活留下記憶。
因為有了寫作的動機,所以我才開始覺得寫作有意義,想讓自己學得更好、變得更好。當學得更好、寫得更好後,又讓我更喜歡寫作了。
▌動機是習得任何一項技能的第一步
成了父母之後,我們要怎麼幫孩子找到學習的動機呢?動機來自意義,但意義不會自動找上門,必須我們自己去發現。但孩子年紀小,自己還無法發現怎麼辦?

「學得更好」這本書中,提出了四種找到動機的方法,父母可以試著這樣用:
➀靈魂拷問
問孩子問題,請孩子想出關聯,並花時間寫下來。例如,孩子不愛算數學,可以問孩子:生活當中,你覺得自己會在那些地方用到數學?
如果你長大了,選了不同的工作,你覺得你會怎麼用數學?請花10分鐘寫下三個可能的運用。
不是父母強迫接受「你應該這樣做」,而是透過讓孩子自己思考「這對我來說為什麼重要?」
讓孩子自己找出生活和學習的關聯,才能讓學習和生活產生連結,進而啟發動機。

➁盡情探索
對於不熟悉的事物,父母可以帶著孩子用各種方式嘗試摸索,讓新奇好玩感取代焦慮和陌生感。
例如,科學感覺好艱澀難懂。但如果是爸媽跟著孩子一起製作黏踢踢的史萊姆,邊學為什麼膠水會變身QQ史萊姆?就突然變得好有趣。
因為開心、因為好玩、因為是新發現,越來越多的巴多胺興奮感,就會促使孩子對學習更有想持續下去的動機。
【延伸閱讀:親子衝突時怎麼辦?別讓情緒大火忘了自己的原則!】

➂工作塑造
如果孩子對某項學習任務沒興趣,父母可以陪孩子主動改變學習的標的,讓它符合孩子的興趣。
例如,孩子覺得歷史深奧枯燥,但喜歡聽故事,父母可以放一段「歡樂三國志」,讓孩子邊聽好玩故事,邊了解歷史人物。
孩子可能無法喜歡每個學習項目,也無法按照自己喜好選擇學習項目。
但只要能在被指定要精通的學習主題中,找到樂趣,學習就會變得有意義。
【延伸閱讀:真的嗎?用力試試看?向費曼先生學「不向熟悉感妥協」的人生!】

➃同儕影響
學習的動機和熱情會傳染,但不喜歡學習的動機和消極,也會。孩子是不是喜歡學習,跟身旁的同學是誰,有絕對關係。
父母應該了解孩子的好朋友有哪些人、平常跟同學討論的話題。鼓勵孩子跟優秀的同學請教學習方法,更能潛移默化孩子的學習的正向動機。
我們可以幫助孩子選擇對的環境和對的人,讓孩子懂得欣賞、主動接觸愛學習的同儕。
一群人,不見得走的比較遠。但一群好的學習同儕,絕對可以帶孩子學習的道路,走得更穩、更遠。
【延伸閱讀:把時間放在補足缺點還是強化優點?你的選擇,決定孩子注定平庸或出類拔萃!】
▋找到為什麼要學習的答案
為什麼我要學習?怎樣才能學得更好?學習的道路好長,這樣的提問也許會反覆反覆在反覆。
父母可以做的,就是一路陪伴孩子,去找到學習動機和意義。
從靈魂拷問、盡情探索、工作塑造、同儕影響,發現學習的意義,進而引發動機,孩子終能學得更好,學得更快樂。
【推薦閱讀:比撕去標籤更重要的是怎麼貼對標籤!父母怎麼善用貼標籤,幫助孩子成長?】
更多第一手訊息不漏接,請按讚追蹤
🎯個人網站:小記者所見所聞
🎯粉絲專頁:失敗要趁早-張念慈
🎯IG追蹤:fail.early
🎯Youtube頻道:失敗要趁早-張念慈
🎯Podcast:失敗學。學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