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派親密派都OK!認識自己讀懂孩子情緒更重要

前陣子,看到藝人曬娃分享喜悅,結果遭到網友抨擊。在網路科技爆炸的時代,在社群媒體上每個人都有發言權,透過鍵盤任何人都可以盡情揮舞自己的想法,大家的成長背景不同、立場不同、看法不同,更證明一件事情有很多角度,這個社會需要多元的觀點,彼此聽見不同的聲音。這些看事情的角度其實沒有對錯,也正因為多元的邏輯思維角度,因而豐富美好了這個世界。

Image from Pixabay
Image from Pixabay
分享

你所看到的世界,取決於你如何看待自己

一開始,猶豫著到底要不要寫網路文章分享育兒大小事時,我也曾經「卡住」過。很害怕寫出來的一些東西,受到批評、受到反駁的意見。曾經,也想過是不是乾脆就自己埋頭書寫就好,不用分享出來、反而更能自在書寫。但更希望自己能夠成長到另一個境界,即使知道會有不同的聲音,即使知道會有不同的意見,時刻提醒自己要做到的,就是去擁抱、去接納、去尊重、去感謝。

在成為了母親之後,一切有關於育兒的話題,一直是我所熱衷研究的議題和項目,百歲派的也好、親密派的也好,不同的育兒方式影響著無數的人,而且影響深遠。

坊間無數的育兒書籍、教養專家,針對不同的教養策略、風格及技巧,好讓各路父母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育兒風格。每一種教養派別都各有自己的一套理論,也各有利弊優缺,但育兒從來就不是二選一,也從來沒有一套完美標準的方程式。

不過,很有趣的是,看在旁觀者的眼裡,似乎認為每個爸媽都應該要是一個「完美」的爸媽,所以為了「幫助」你達到「完美」的理想境界,會很熱心地提出一大堆「善意」的建議,這些建議其實大多都很好,也很有建設性,有時候看著這些建議自己也跟著學習到不少~會有種「對耶!我怎麼都沒想到還可以這樣做?」或是:「原來還可以有更好的方式呢!」的豁然開朗。

在少子化的這個年代,因為孩子生得少,所以孩子更像個寶。捧在手掌心上長大的孩子,要如何才能做到寵愛不溺愛?是很多爸媽心裡面的共同疑慮。怕凡事順著孩子,將來養成一個小霸王;但當教養太過嚴厲,又怕會造成孩子心理創傷。

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好好的「認識孩子」、「認識自己」。當我們更加認識探索自己內在時,也更能同理孩子當下的感受和想法。

看過許多教養書籍,其中有一本是我很喜歡的,書名是:《設限與管教:瑪德葛伯教你允許孩子犯錯的勇氣》

Image from freepik
Image from freepik
分享

書上寫著,世上沒有所謂的壞小孩,孩子也不會刻意與父母作對,孩子之所以會反抗、頂嘴、像頭怪獸歇斯底里的吼叫……,這些看似失序的行為,其實代表了孩子心中充滿了不安與恐懼。若能同理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需求,並設下恰當的限制,讓孩子也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孩子才能穩健成長。

其實當時會買這本書,也要感謝廣大的網友們熱情推薦,因為當時的我也正面臨孩子「歡必霸」的2、3歲貓狗嫌階段,有網友就推薦可以找這本書來看,不得不說,這本書真的是在我育兒路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幫助我察覺到很多過去的盲點,除了認識孩子,更更認識自己。

以前當面對孩子脫序行為時,往往覺會得孩子是在挑釁父母的權威,憤怒的神經線被挑起後,很容易會迸出情緒失控的語句:

「跟你講幾次了,你到底有沒有在聽?」

「你是故意的嗎?為什麼老是跟我唱反調?」

然而,這時候的孩子,收到的都是來自於我們失望或者憤怒的情緒,反而更難收到我們背後真正想要告訴他們的事。

「你爬高爬下,我會很擔心你跌倒受傷。」

「玩具沒有收好,下次你要玩的時候就找不到了。」

當孩子收到的是我們的負面情緒時,孩子自然所反饋回來的,也會是更加「強烈」的負面情緒。

所以在管教孩子之前,先察覺自己的情緒和孩子的情緒,嘗試去理解孩子之所以會出現脫序行為的原因,試著了解孩子情緒背後的原因,並不代表放縱孩子,而是當孩子出現鬧脾氣等脫序行為時,讓我們可以換個視角看待孩子的問題,知道這時候的孩子其實很無助,當他們面對「全世界被崩壞摧毀」的情緒風暴來臨時,孩子們其實比我們還無助,不知道怎樣才能幫助自己冷靜下來。

Image from freepik
Image from freepik
分享

在「讀懂」孩子們的情緒後,也才能和孩子進行比較「有效」的溝通。也比較能夠調整自己生氣或受挫等情緒,不會因為孩子哭就心煩意亂,或是擔心別人看到孩子哭鬧就覺得自己是個差勁的母親。

其實每次寫關於教養心得文時,都會特別「戒慎恐懼」,也會特別斟酌用字遣詞,不希望自己的文章有「指導」意味濃厚的味道,擔心原本的善意被扭曲誤解。

分享的本質是源於愛,這是社群網路媒體蓬勃發展的緣故,每個人有了屬於自己的平台,可以分享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最終的出發點其實是源於愛。希望能傳遞更多的善意和美好的事物。

因為我跟每個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爸媽們都一樣,一樣也在學習著如何當爸媽,會看這些教養文章的爸媽們,其實我們都一樣,都希望透過別人的觀點,來學習更多不一樣的教養哲學。

教養孩子,真的是一條無止盡的學習之路,在這條路上,期許身為爸媽的我們,都是互相支持關懷,而不是互相謾罵攻擊彼此。即使教養理念不同,即使不能接受對方的建議,那就給個微笑,祝福彼此吧!

延伸閱讀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