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強調教育大數據平台的時局下,很多學生的學習效應成為了一筆又一筆的數據。但,鮮少有人把這些數據確實的進行分析、解釋,讓現場的教育人員重新評析教學問題,同時也很少有數據能夠正向的指出「數位學習平台是否真的有助於學生的學習效應」、「現場究竟缺了什麼數位設備」、「教育政策與議題的探就是否過於空泛」三個大問題。相同的,台灣教育圈中也很少有老師、學校行政會認真去思索、探究這些關鍵與教學、環境、師生互動間的完整關聯。
然而,對於貓老師而言,學生的學習表現不只是課堂上的互動,同時也是師範院校時期教授所教的教學評量中所探究的關鍵。亦即,我們必須從題目的信效度中追朔教學的效益、學生的學習數值上觀察個體的弱項、針對學生個體能力設計適性教材給予補強、評估學習環境中的設備盈缺與年限,推論下個四年的需求究竟為何。

當然,這些對於教育部而言,猶如背上荊芒。畢竟上層教育政策制定者,鮮少有積極了解教學現場需求的政務官。而數位設備與平台業者,也難有貼近現場教學的設備、平台對應策略。最後變成教育平台業者說什麼,只要教育部長官認為是好的,就會變成下層教育人員的KPI指數,讓教學現場變成數據農場,而不是老師帶著孩子的使用經驗收割豐碩的學習成效。
認真說起來,台灣能夠做教育數據分析的人,真的很少。對貓老師而言,這些不過就是做好玩的而已,做這些數據分析、甚至與葉丙成的PaGamo團隊討論使用情形,目的只是在「找尋對學生學習助益更大的可能性而已」!
雙峰效應下的學生
接著,貓老師從一個班級的數據,來說一段故事解釋給各位聽聽看。

上表,其實是上次貓老師於〈遠距學習真的會有滑坡效應嗎?以 Pagamo 整合花蓮縣教育處 Openid 整合的學習成果為例〉一文中談到的那個神奇的班級。(表1.說明:本表以110年花蓮縣學力檢定資料為準,運用109年度國語科與閱讀素樣數值進行解析:高低分群表現依據值判定學生表現。PR 70分以上為高分群、PR 50-69為中分群、PR 49分以下為低分群)

這個班級的導師並不是我,而是一位積極認真的代理教師。九個學生其實就像九個小魔鬼一樣,有時貼心、有時也會讓人生煩,甚至有些學生日常事件會讓老師們搞到一個懷疑人生。不過這九個學生與導師之間,卻因為上表的成就,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也因此我在數據方許可下,花了將近一週的時間去擷取數據、分析數據,然後解析內容。
然而,對政策制定者而言,這些數據就是單純的使用率。甚至台灣的某個數位平台,打著自己有多少的使用人數,卻很難看出他們的數位學習平台讓學生有什麼樣的改變。
這個班級在國語科的學習表線上其實很明顯是一個雙峰現象,這在教學評量中來分析,就是教學者最大的挑戰。也就是低成就的學生與高成就的學生分佈於數據兩端,兩端的學習能力落差在教學現場中的拉扯,恐怕也只有真正擔任過教學者的老師,才會真的知道那種苦處。
當然,那些平常在演講會場四處噴口水的老師,可能不會跟你談到這些數據。因為他們只會歌功頌德自己與要大家讚賞他們而已。
學習成就的數據呈現出學生的學習成長情形
就108年度低、中、高分群的學習情形而論,孩子們在109基本學力檢定中國語科的表現,其實是下滑的。依數值與學習表現可以推算出該班上了五年級後,基本學力表現為『下滑』,下滑表現佔4人,佔比則為44%。該班在學習表現上真的有成長的佔3人,維持成績的為3人比例均為33%。
以圖表來觀察學生的學習表現時,也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學生的學習成長狀況。

當然,這背後也牽扯到學生的學習態度、教學現場的設備是否充足、老師的數位設備使用習慣以及家長的配合度是否積極有關。


當然,該班導師平常也很積極使用因材網與PaGamo來促使學生進行學習補救,校內也有永齡基金會於課後的補救計畫。對應的成效也是在數據上浮動,只是貓老師無法得知數據,很難拿來跟學力檢定的資料來做一個評析。
學習成就不影響學生的閱讀素養表現

這個恐怕是多數老師無法體會的問題,而貓老師也很意外,學生在使用前瞻數位載具(花蓮的BYOD設備是宏碁的chromebook spin311)與高速教育網路下,能夠有打平市中心學校學生的表現。
該班在109年花蓮縣的學力檢定中,國語科表現呈現出了雙峰效應,但在閱讀素養表現上卻又呈現出另一個驚人的樣貌。從圖層上,我們可以看出該班在閱讀素養上的施測結果呈現出班級中、高分群佔大多數的情形。這讓貓老師也相當驚訝,因為照過去的教學經驗與教育評量中所帶的知識而論,國語科學力表現情形越低,通常閱讀表現都會相對拉扯。那背後的因素也就是『台北市學生自備3C上課 計畫會成功嗎?』一文中所談到的關鍵-教師素養與學生使用習慣的問題了!


就上圖來看,其實學生對於PaGamo的品學堂操作完成度大概只有45%左右,正確率上也不過載40%之間。邏輯上,以這樣的使用數值來觀察該班學生在花蓮縣109年學力檢定中的閱讀素養表現,大抵可以找到幾個關聯性:
1.該班於日常就慣用數位設備。
2.學生操作數位平台有一定的習慣。
3.操作難度較高的題型雖然給學生必要的打擊,但也養成學生有足夠的閱讀力判讀文章。
4.學生的識字、識音、字型、字義、詞句理解,並不影響閱讀素養檢定的表現。
當貓老師與該班導師討論這些事情時,該班導師也相對意外,因為他很難想像這些小數據在交叉下,能夠呈現出這樣的文字資料出來。但,這樣的數值其實可以讓自己更精確的知道自己的實驗策略是否有效,然後能否持續下去。
對應的,其他班級導師在看到這個班級的學習表現後,也開始嘗試著使用因材網與PaGamo讓學生於課程中使用。
政策建議
各位應該也發現到貓老師在這些文章中開始以數值與文字交叉表現出一些意義,但卻很難理解到貓老師真正的意圖。
我也必須明白的與各位說「不是每個人都要跟貓老師一樣過著吃土的日子」!事實上,貓老師在這些教學設備與平台的使用經驗,多是自己花費、自己尋求資源來測試。
當然,花蓮縣教育處在109學年度的前瞻計畫中,給了貓老師學校充足的chromebook設備,加上華碩基金會挹注的二手筆電上來,學校的學生已經達成所謂的BOYD。然而,班級中的設備仍是會隨著年限損壞除役。就現實環境而言,政策究竟有沒有長足的規劃,能夠讓這些有趣的學習成長持續下去呢?這點並不是羅致政立委想像的「一台平板2000元」的事情,而是更長期的規劃設備與維護、更替之間的關聯。
以現場的回應回饋政策,貓老師也提醒教育部必須思維以下建議:
1.BYOD個人設備的更替與養護問題
2.短焦投影手寫以及觸碰大螢幕的設備數提昇
3.學習平台的挹注與教學現場的獎勵機制
4.善用數據分析,了解基層真實的需求
最後也是朋友常常笑我的事情:「你真的覺得教育部以及上層長官會看你寫什麼鳥東西啊?」我的答案仍是一樣的「不管部長有看沒看,反正這篇我發了!剩下來的不是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