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學會考爭議 看生活化的素養命題

素養命題是未來會考的命題趨勢,109年數學會考也出現了不少切合學生日常生活中並不陌生的情境命題,包括吃湯圓的機率問題、物價上漲的差價問題、搭電梯的不等式問題、拚圖連續排列的等差問題、環保杯的中大杯比價問題以及三角反光標誌的面積問題,筆者樂見這樣的命題模式,讓數學生活化,不再是經年累月的練習那些,可能從清朝末年就存在的經典考古題。

在電影「三個傻瓜」裡,男主角在面對孩子的父親講了一個故事:「所羅門群島的砍樹法,島民砍樹不用刀,而是圍著樹集體咒罵到日暮,隔日那樹就自動枯死。」當時我就想到,同樣的場景挪移到教室,只要每節數學課,不斷的拿那些艱澀的題目考學生,就能輕易的讓資質平庸的學生放棄數學、討厭數學。

傳統數學題目命題的基本原則是言簡意賅,而素養命題的最大缺點就是題幹冗長。素養命題要營造生活情境所需的圖表、文字敘述,很吃學生的閱讀能力,反對素養命題的聲音,質疑素養命題是在考學生的數學能力還是閱讀能力。

Image by 준원 서 from Pixabay
Image by 준원 서 from Pixabay
分享

其實不只數學科考題出現這樣的聲音,國文考題也會出現數學統計圖表,讓國文老師驚呼,當初自己就是數學不好,才讀國文系,現在竟然還擺脫不了數學的糾纏,素養命題除了融入日常生活之外,也考驗著學生的跨領域統整能力。

核心素養的內涵,就是希望能彰顯學習者的主體性,不以「學科知識」為學習的唯一範疇,強調其與情境結合並在生活中能夠實踐力行的特質。

言歸正傳,109年數學會考非選題,爭議性最大的就是底下這一句話:「老闆收到顧客反映,有些品項在自備容器後大杯的每毫升價格還是比中杯的貴,請問是圖中的哪些品項?」比價問題只需要用到簡單的除法運算,以坊間常見的手搖飲價格來計算,大杯700ml賣30元,中杯500ml賣25元,請問買大杯跟中杯,哪一種比較划算?用計算機按一按就知道,買大杯的比較划算。

Image by StockSnap from Pixabay
Image by StockSnap from Pixabay
分享

題目中的爭議點在於,有些老師跟學生認為題意敘述不清,是自備容器的大杯跟自備容器的中杯比價,還是自備容器的大杯跟沒有自備容器的中杯比價。不同的題意解讀自然會得出不同的答案。

會考中心的答覆大意如下:「若學生誤解為『僅大杯自備容器』,但在解題時表達合理,過程完整,此題仍可得到部分分數,不會僅得零分。」如果題目修改成「有些品項在自備容器後,大杯的每毫升價格還是比中杯的貴」,多了一個逗點,我相信就不會有如此大的爭議。

文字跟語言是用來溝通的工具,只要有部分的師生覺得題意不夠嚴謹,絕對有檢討改進的空間,素養命題,對學生最大的考驗,或許不是學科能力,而是閱讀能力,以及仔細看完整個題幹的耐心及毅力。

延伸閱讀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