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偏鄉教育實景(二)無止境疫情讓親師生逐漸改變

停課已經進入第四周,也如秘魯翁吉億校長在5月18日疫情一開始私聊中所談到的「這種事情,只有有開始,就不會知道什麼時候才會結束」、「秘魯一開始也很樂觀的等待兩週解境,結果一封封了四百多天」。

事實上,在馬來西亞也一樣,去年在支援檳城華人遠距授課教學研習中,我就發現到他們面臨疫情的糾葛,也如秘魯一般險峻。不過馬來西亞的疫情,時好時壞,他們也曾經因為確診人數減少,讓小五以上到國中復學到校。

結果沒一陣子,又因為不知名的原因導致確診人數急遽上升,前陣子也因此走入封校停課不停學的陰影中。

圖為線上教學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為線上教學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分享

無止境的疫情讓親師生逐漸改變

遠距課堂中,我與孩子們相互問好。連那平時不太說話的孩子,在這樣的課程中,都會開口了,這大概就是遠距課程中對孩子最大的改變了吧!

另外,在疫情開始到現在,家長們恆持著耐心幫低年級孩子們逐一把設備弄好,讓孩子上線上課。這點,是每次看到都會受到感動的感覺,也於是每次的課程開始,我也必定在問候完孩子,與家長致謝。

最少,這裡的孩子與家長算是積極的面對這樣嚴峻的學習情形。比較起幾個地方記者朋友私下問的「很多學校遠距好像都是師生聊天,要不然就是丟了平台讓孩子們自己操作、自己看」,這所學校的老師們最少都盡力在把網課開啟、知會學生入課,甚至是想辦法用滑鼠批閱學生用通訊軟體傳來的每一份作業照片。

自己沈重的無力感

坦白說,對筆者而言,這樣紀錄所有、寫下所有,其實完全靠點擊率,收入極其微薄。之所以專注在這爬字工作上,不過就是一個信念而已。誠如張淑芬形容的一樣「他們是一群沒有聲音的人」(侯俐安,2021,聯合vip),而這個「他們」也就是我與很多鄉下老師所處的地方所面臨的人們。

只是當我被質疑「做這種文字記載是為了圖利自己哪些」時,其實心中的感受相當的糟。

其實面對情緒炸彈下,自己仍必須想辦法去找資源幫助學生,這種兩面為難夾擊,事實上是各位無法用文字體會到的。事實上,有朋友提醒過我「教育部有派專人在蒐集我的文」,坦白說我就是衝著這點持續的在寫!

坦白說,我要怕教育部找碴,早就停筆了!

相較之下,我不是那種吃便當開會的人,而是疫情開始前三年就在想辦法遠距製造出一間合作大教室的老師。也就是,在四五年前,我就像個不要臉的小鬼一樣,死皮賴臉的在四處找資源擴充學生的視野,這包含了找課文的作者通訊、視訊會議,甚至是幫一個又一個的孩子圓自己的夢想。

那背後所有的小小花費,我也很榮幸的與各位分享,那些花費不是別的,就是政府給我的薪水、我自己的生命!

圖為線上教學示意圖。記者王昭月/翻攝
圖為線上教學示意圖。記者王昭月/翻攝
分享

奧援設備逐步的進場

在班導師與家長的溝通中,家長急切的需要大螢幕設備折換現行的手機、小平板。孫秉棚校長與學校行政團隊戮力不懈下,也確確實實的找到了二手筆電的奧援。或許這就是一點契機吧!

只是在筆者的眼中,我們在每次的危機中如果都必須如此卑微的向外求援,那學校真的很難能夠永續下去。因為那不是你捐一筆十萬、她給一下關注點個贊這樣簡單又虛華的事情。未來,我們還有多少未來可言?

疫情持續延燒,教育部的對應策略其實一直不明朗,這也讓筆者相當憂心!

而各縣市教育局處,光為了注意網路、設備、開課與無止境的沒上課申訴,已經燒到蠟燭芯都快沒了。家長網友則是憂心忡忡的詢問設備、軟體、應對的方法。

筆者只能期許教育部便當多吃點、會開快一點,趕緊讓最基層的校園與師生知道政策的導向,讓我們能夠真的確實達成提前部屬,才能讓受教權益完整伸張。

延伸閱讀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