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折翼家庭總有隱藏版的無奈與哀愁。大人對婚姻關係的處理態度與方式,往往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課業成就、人際關係、兩性關係、自信心等等,令人憂慮的是,離婚對父母而言只是終結一段關係,但對孩子而言,父母破裂的結局,卻是她將面臨不確定人生的開始。而這樣的開始,幾乎都將孩子帶向負面思考的一邊,進而影響成長過程中的思維與行為,值得身為人父、人母者深思。

小天使淪為小惡魔
小羽原本有個幸福的家庭,與父母、哥哥生活在一起,但在小羽讀幼兒園時,父母辦理離婚;兄妹與父親同住,父親還禁止他們與母親見面,若有違者必遭毒打〈父親的說詞是,他們還小,不跟母親見面比較不會吵,久而久之就會忘了母親,也能早日適應與後母的生活〉。
突如其來的轉變,讓兄妹無法接受,兄妹倆不時與後母的孩子起衝突,後母的孩子因而主動離開,投靠自己的外婆。家庭緊張氣氛雖暫時緩和下來,但小羽與後母並無感情,與父親衝突頗多,對母親卻是有無盡的思念。漸漸的,無法平靜的情緒讓她改變了心性,以叛逆、難管教、頂嘴、不愛寫作業…,顛覆了幼兒時的乖巧樣貌;而耳邊不時出現「我要去找媽媽」的聲音,更是將她帶入黑色漩渦裡。

天使心不再單純
小羽在低、中年級的表現雖非惡劣至極,但是也夠老師們頭痛了:人際、課業、態度、情緒管控、學習態度等都不佳,小四時,父親漸漸同意他們和生母聯繫與見面。誰也料想不到事情有了更大的轉變!小羽在小五時,被同學舉發偷竊,經老師苦口婆心開導,小羽承認自己的確拿了同學的一百元。
老師誠摯的關心她,是否生活上發生了什麼事,媽媽不在身邊,有困難是可以對老師說說的。小羽流著淚對老師說出:「我想存很多錢去找媽媽。」原來與母親的往來中,母親一度因搬家失聯,讓她很沒安全感,心中認定母親一定是因為缺錢,才無法跟他們在一起,所以她要想盡辦法存錢,好讓自己能與母親同住。但事實是離婚以後,母親為了讓父親能更妥善照顧這二兄妹,還想辦法替父親償還大筆債務哪!
大人原本認為小孩不懂這些,所以也沒跟小孩說清楚,造成了這樣的誤解,所幸未釀成大禍!

每個人背後都有一段故事
婚姻不能維持,最終以離婚收場,在現代社會已不是什麼驚天駭俗之事,但是面對父母離異事件,不同年齡、不同的兒童會有不同程度的反應。案例中的小羽,沒有完全理解大人世界,導致以自己的辦法賺錢、存錢,行竊動機就是想贏回往日親情,差點釀成無法挽救的錯誤,父母實在要擔負很大的責任。
離婚前,先想好怎麼跟孩子講明白、說清楚
一、正向肯定配偶
父母離婚對孩子來說是重大打擊,面對自己最愛的父母即將分開,難解的負面情緒不但需要被理解,更需要被疏導;此時雙方都應就事論事,用孩子能瞭解與接受的說法來陳述事實,千萬不要惡言相向、數落對方,將離婚原因歸咎於配偶,讓孩子對其中一方有所誤解或埋下怨恨的種子;大人所應承擔的,何必要貽害下一代。
二、不要隱瞞離婚的事實
讓孩子理解目前真實的狀況,並且讓孩子知道生活可能產生的變化,分析父母分分合合的難處與優缺點。同時讓孩子了解不管父母關係如何變化,他依舊是擁有爸爸和媽媽的孩子,不管孩子跟誰住,在孩子未成年前,另一方保證不會斷了聯繫。
三、不可強迫孩子即時接受父或母的新伴侶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新伴侶有可能是破壞父母感情的兇手,討厭他都來不及了,怎可能接受他,使用強迫或威脅或指責的手法,只會弄巧成拙,永無寧日!
四、不要用分配或爭奪或拒養的方式處理孩子的歸屬
傳宗接代與從父姓或母姓,都是農業社會的觀念,那時民風保守,加上資訊不發達,孩子跟了誰,就代表另一方即將永遠失去孩子;現代交通、資訊發達,要不要聯繫只是心態問題,所以不要讓孩子夾在中間為難,抑或者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拋棄的!
教育現場看到不少父母離婚的小孩,有利用下課,偷偷來看小孩的;有拿出法院判決書警告老師,不准讓對方與小孩見面的;有一來探視小孩,就塞了一大筆錢和一堆3c產品的;有對著老師哭訴的;有不顧形象,直接在孩子面前,破口大罵的‧‧
家庭成員變了、樣貌變了、生活方式變了、溝通方式變了,叫孩子如何安下心來學習?沒有人能反對你離婚,但是請多傾聽孩子心裡的聲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