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很龜毛,要孩子寫出印刷體般的字。」在台北市的某個教育現場,有家長憤怒地投訴老師,校方趕緊解釋,老師僅要小朋友養成正確書寫習慣。「唱歌的歌,右邊的欠,為何不能放大?」家長認為孩子沒寫錯,只是左右不對稱,老師卻拿紅筆修正。「老師這樣教是不對的!」
家長氣到要幫孩子轉學,但老師糾正寫字,如此嚴重嗎?
在孩子生的少、家長收入好的台北市,教育孩子的成了家長的重心,深怕一個老師的誤導,淹沒孩子的創意,讓世界少了個新的愛因斯坦或貝多芬。

「貝多芬在學鋼琴指法時,其實是很死板的,」我很想跟家長說,「愛因斯坦學算數時也很龜毛。」藝術與科學,固然需要創意,也需要基礎,而且常是在基礎穩固後,才會綻放豐富的創意。我想起小時寫書法,從臨摹字帖開始,寫詩從背名詩起,不認為這會綑綁語文的生命力。「而且不是每個孩子,都會變成愛因斯坦或貝多芬,」我想跟無數家長說,數不清的臉孔在跟我搖頭。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家長的期許,特別在孩子小一時,夢離的越遠,也越美麗。
在夢盡頭的職場,若你經歷過,便會發現龍鳳罕見,草莓卻到處都是。
「老闆很機車,要我做這種工作,」草莓青年罵起老闆,渴望擔當一個更合意的工作,數月後便辭職,然後到別家公司後,又走入惡性循環,直到返家當宅男。「訓練孩子克服環境,比改變環境還重要,」我想跟這家長說,許多職場上的成功者,也常這麼說。
若老師真的龜毛到連文章都要照他的價值觀寫,家長也許可考慮效法孟母三遷,但老師只要求字體端正,在孩子抱怨時,也許不必如此幫腔。
何不引導孩子,去發現老師的用心,想想:「老師若不關心他,不去訂正,不更輕鬆?」進而讓孩子發現一顆體諒他人的心。何不引導孩子,在老師要求下,即使歌的「哥」與「欠」須左右對稱,仍可發揮創意,寫出自己的風格。
貝多芬的創意不是改變大小調結構,而是在排列組合間,譜出美麗旋律;愛因斯坦不是先罵牛頓定律龜毛,而是在踏實學習力學原理多年後,才發現時空轉換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