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教育部長 潘文忠「科技課綱,兩三年後微調」

回應教育部長 潘文忠「科技課綱,兩三年後微調」

親愛的部長,您回任後確實更為認真,值得嘉許,至少貓老師在基層教學之餘還能看到您的新聞,而且還滿正向的。可喜可賀、可喜可賀!坦白說,這陣子我不太甩教育政策,原因很簡單「上層設定的政策沒有廣納視角」,也就是「今天這篇報導仍是部分教學者呼喊叫好,但卻極有可能變成下一場教改浩劫!」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分享

接著我必須與您報告以下的事實,相信您也有獨自的幕僚,不過他們喜歡聽的,通常不是我說的事實而已。

一、國小並不是沒有科技,而是沒人能整合課程做出真實的課程

以現行機制,大概只有藍偉瑩老師領導的團隊,認真積極的走入現場協助修正新課綱的問題,與國教署每年兩千萬預算的某個系列研習比較起來,瑩光教育基金會是完全沒有政府經費挹注,而且完全靠自己的理念在把新課綱精神做好!

各校現今最大的核心問題也就是「基層沒有真實的師資,能夠做出全理想的新課綱課程。」

我也想相信很多人會質疑「國教署不是每年花這麼多經費做研習,難道這些研習沒養成足夠的人材嗎?」

服務於台北市立麗山高中、借調國教署的藍偉瑩執教資歷20餘年。記者王慧瑛/攝影
服務於台北市立麗山高中、借調國教署的藍偉瑩執教資歷20餘年。記者王慧瑛/攝影
分享

事實上,這樣的研習只是養成了很多教育現場的名師,一群嘴巴愛心遠比自己實作多的名人。

(延伸閱讀:教師的道德底限,網紅老師寫學生輔導故事目的為何?

然而這些老師難道不知道「國小的資訊課是運用彈性課程整合出來的課程嗎?」

我也相信他們可能忙著經營自己,忘了在跟您對談時提到現場的關鍵「其實教育現場是有科技的!」

二、從小三開始做好銜接課程,讓每個孩子有機會享受科技的善果

說實話,這絕對是好事。不過我們必須先思考「學校有那些設備能夠走入科技」這件事情。

就以花蓮南區某國中校長思維的「mirco.bit紙鋼琴套件」,就是個不錯的想法,只是這背後必須審慎思考「如何找到師資、如何整合課程配套學校本位課程」。以我的思維在看,這課程其實很了不起,不過就是要整合國小歷史、藝文、數學、國語、錫焊、程式編碼.....等等而已。

各位看完以上難道沒看出問題,國小教錫焊幹什麼?國小的程式編碼究竟該做到什麼程度?

這牽扯到的就是規劃者天馬行空的精神,實則沒想過這中間必須回扣學生的學習進度、兒童發展的階段能力,這兩個大問題!

記者魏莨伊/攝影
記者魏莨伊/攝影
分享

若是以我個人在設計這樣的課程,藝文課必須帶到鄧雨賢的雨夜花,讓學生知道如何視譜、唱譜,進而回扣國語課課文,扣回詩文創作。無論是古詩詞,抑或是周杰倫的稻香,抑或是其他詞曲課程呼應創作意涵與作者情境,引申學生理解辭譜之間的關聯;接著引述符號,回歸數學的分數,令學生從音樂的符號看見分數與幾分音符間的關聯;在藝文整合創作的部分,可以延伸樂譜畫作以及瓦楞紙鋼琴造型,然後整合既有的套件電路規格做好黏貼,最後在整合mirco.bit做出鋼琴套件。最後就是程式的介面不是由學生自己寫,而是必須有既有的程式碼,讓學生知道音符與音階的關聯,同時藉由數位填譜的過程,譜出課程一開始的曲目。

當然,老師也可以在課程中說明每個程式方塊的定義,讓學生理解這背後的程式邏輯,引發學生對程式編碼真正感到興趣,進而自學創作。

三、現場排課必須有專人帶,課程不是只要放影片就好

這段是本篇結論,也是政策建議了!

如果要這樣做,教育部必須找到有一群人能做出這樣的課程,而且真實編寫出適性的排課模組、老師人員布局與相關設備的齊備。如此才能真實的讓真實的科技,走入真實的課程。

延伸閱讀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