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學家崔西‧麥克米蘭‧卡敦(Tressie McMillan Cottom)在《低級教育》(Lower Ed)這本書裡,娓娓道出邁入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當中,美國高等教育制度下的營利學院產業,在新經濟(編註: New EconomY,指傳統製造工業的型態,轉變為新的科技經濟型態)中被私營企業化與金融化之後,催生出全國性的股東制私立企業化營利學院;這些學校,創造出各種新的方法,協助廣大勞工追求學歷資格認證,表面上看似滿足了他們因應工作模式改變而不得不重新接受訓練的需求,實際上則是延續、甚至強化了勞工選讀私立企業化營利學院背後的各種不平等。
這筆從不平等中榨取利潤的生意,利用了人人熟悉的教育福音概念,透過機構內部算計精密、設計細微的組織方式、人力安排、資源分配,以及廣告宣傳,猶如一張大網,打盡受到新經濟影響的每一個勞工;勞工必須自己承擔成本、扛下風險,不但失去了傳統社會契約的保障,還得背負著新經濟不斷複誦的創業型勞工精神,最後,也只能繼續在期待與現實間的這條高等教育之河,抱著助學金貸款等各種債務,載浮載沉。而讓人甚為不安的是,「低級教育」衝擊最大的,是最弱勢的人:窮人、近貧族、窮忙族、女性、有色人種、單親人士,或任何一個這些條件組合下的人。

台灣也有「低級教育」嗎?
我曾在台灣的私立大學與科技大學任教十多年。對照自己在高教體系經歷與見識的各類現象,我發現,這本書描述的諸多現狀,都似曾相識。一九九○年代,台灣《大學法》修法之後,高等教育管制鬆綁;為了響應當時政府暢通升學管道、增加各類高等教育機構的改革方向,台灣的高等教育,快速膨脹擴張。根據教育部統計處的資料,在一九九○年代後期到二○○七年之間,技職學院(尤以私立為主)就增加了三十六所;有趣的是,《低級教育》一書提到美國私立企業化營利學院快速擴張的時期,與台灣高等教育快速擴張的時期可說是不謀而合。

即便台美雙邊的勞動市場條件與社會、教育環境多有不同,但這個時間上的巧合,足以驗證新經濟下高等教育的擴張,不只是某個地區的單一事件,而是影響廣及全球的一場意識形態革命:(私營化)高等教育擴張造成的文憑主義,告訴你我,當工作模式改變,個人必須不斷接受知/技能優化的再訓練,以維持自己在勞動市場當中的聘僱價值。代表這種意識型態的新經濟勞動市場精神,成為人人必念的經;而抱著教育福音理想的我們發現,自己困在一種內在矛盾當中─本以大眾之利為目的而設立的高等教育,搖身一變,成了以個人之利為出發點的風險投資。
在概念上,許多台灣私立(技職)大專院校的運作方式與人員編配,也跟本書當中美國營利學院的組織運作狀況頗為類似,只不過,礙於學生市場規模、法令規範條件,與機構資源分配等等因素,執行效果大有差別。

在實際運作上,當美國的大型股東制私立企業化營利學院關起門來做市場研究,幾乎只將盈利花在發展更有效的招生策略與人員招選、註冊流程,以及彈性多元的課程規劃時,許多台灣的大專院校,也早就開始以企業經營的概念,企圖在少子化造成的萎縮市場中謀生路。結果,本為教育經營之重要資產的教師與研究人員,被當成無效成本,部分教師們必須投入招生與行政工作、有的則是要培養第二專長,以延續自己的聘僱價值;本為高等教育與產業趨勢參考的就職安置資料,成了一個辦學績效的緊箍咒,左右著經費的補助與配置;本為評估機構(尤其是私立學校)辦學表現的內部與外部評鑑,變成機構得以對內降低成本的手段,而且還是對外套交情、搞裙帶關係的權力交媾戰;本為學生能力參考指標的各項證照,先被奉為招生宣傳的重要數據,之後又被種種認證機構當成盈利工具,而繳付報名費用的學生,卻無法確認手中的「資格認證」,能否保障勞動市場回報。何況,這些為數不少的雜支,還不包含在學生貸款之內。

當教育變成「營利事業」
這些現象,只是冰山的一角。就如同作者藉著這本書,首要之務,也是提出新經濟中私立企業化營利學院的擴張現象,接著再探索背後的脈絡,以及影響廣及全面的制度問題。然而,她也承認,即便社會學家的分析能力再好,也只能盡力耙梳說明數據資料與訪談結果未能直接呈現的脈絡原因;解決問題靠的不只是分析能力,而是籌謀規劃足以改變制度的社會運動與政策法令,保障遭致剝削的受迫人民。雖然相較於美國而言,台灣的大學學費便宜許多;但近年來,因為開放了中低收入戶學生申貸生活費貸款,因此,與學雜費貸款合併計算後,大學學貸的單筆申貸金額逐年攀高。換句話說,作者提到的債務相對論,也真實存在於台灣社會│對於一無所有或是幾乎沒有財產的人來說,外人看來不算大的負債金額,可能都是每一個世代累積劣勢的起始點。
當教育不再是「良心事業」,而是「營利企業」,當「知/技能再訓練」與「文憑」成為各個勞工階級必備的勞動市場精神,當消逝的傳統社會契約被風險概念取代,當最窮的人成為最能榨取利潤的對象│也許我們該想想,台灣是不是早有一套自成風貌的「低級教育」呢。
文 By 沈聿德 看更多 光現出版《低級教育:窮人讀大學就可以翻身?失業者就應該考證照「進修」?我們是在培養自己的能力,還是從弱勢者身上挖錢,供養一整個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