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獨木舟,是一所實踐「素養教育」的學校!
2018下半年,我開始帶一群自學的小孩造舟,他們來自六個自學家庭,小二到小六都有;其中一個家長是之前就認識,我在2016年時曾經帶他們在嶺頭山莊造樹屋,用了一年的時間。這次來學造舟,實際情形卻是:我給他們上了一個半月的課,連個紙船模型都還沒做,怎麼回事?因為我想先引發興趣,想跟孩子的生活有連結,所以第一天上課時,我就帶他們去看海。
海可以看什麼呢?
首先,可以看沙灘有什麼變化?潮汐有什麼變化?我要他們記錄下「沙灘上不屬於大自然的東西」有哪些?也請他們看海浪,記錄週期,看每隔多久會有一個浪過來?去感受浪高,教他們用表格畫下來。這樣的觀察跟數學有沒有關係?當然有,他將了解什麼是統計,什麼是週期,這些都是「知識」,但孩子們是順其自然、用生活的角度去看待,而不是從課本。
看海浪時我問:有沒有發現可能每四到五個浪會有一個比較高一點、之後才是小浪?這是衝浪者要觀察的事情,但我對他們說,造舟也一樣要了解這些。不過,看完浪之後,我不只帶孩子做討論、做記錄,也「順便」帶他們玩水。造舟也好,造樹屋或其他創客課程也好,我理想的教育模式是一樣的:先引發興趣、認識結構,再進行模型製作、技能養成。教育不能只有上課,教室旁邊剛好有個潮間帶,上完課我就帶他們去玩水,玩得很開心。如此宣告一堂課的完成,這種學習,孩子怎麼會不喜歡。
興趣是產生學習的動力
隔週再上課時,則先不觀浪,帶他們看天氣預報的「Windy」軟體、看中央氣象局的潮汐表,讓他們知道科學的數據是怎樣、週期是怎樣。然後,再教「風」。很多大人都搞不清楚風的方向,更何況小二、小三的孩子?因此先帶他們認識什麼是東南西北,在東和北的中間是東北,了解什麼是東北風。但光用講的,還是只有知識,無法形成技術,無法真正判斷風,怎麼辦呢?我說:「下次我們要在淡水河划獨木舟!」然後,讓他們看地圖。
孩子從地圖可以知道,淡水河是從台灣約略偏東南方,流向偏西北方。如果今天吹東南風,就是順風;如果吹西北風,就是正逆風;如果吹東風或西風,就是偏風,孩子馬上覺得很有意思,因為我接下來就是考數學題了。「如果下週要去划船,請問漲潮划、還是退潮划比較好?」有些孩子說漲潮好,有些說退潮好,事實上這個問題還沒問完,漲潮好的條件是什麼?退潮好的條件又是什麼?第一階段我們研究的就是變數的條件,跟數學課學XYZ是一樣的意思,要由市區划向淡水河口,當然應該划退潮,反之就是漲潮。每6小時一次漲潮到退潮,12小時一個週期,但這潮汐問題只用講的實在很無聊,孩子下禮拜要划船了,直接出一個應用問題給他們:
下週六,看潮汐表,乾潮是早上八點零五分,表示從早上八點到下午兩點這6小時都在漲潮,從兩點多開始又退潮。「如果上午划船,遇到的是漲潮,那你要從市區划向淡水?還是要從淡水划向市區?我們應該幾點出發比較適合?」這天的回家作業,就是讓他們回去做「自己的航程規劃」。
除了天氣和潮汐,也提醒他們要注意環境,不要忘記淡水河有泥巴要踩,可能需要漲潮2小時,等有水的時候才下船,所以環境條件的觀察同樣非常重要。中央氣象局說那一天吹西南風,這樣的划船條件好不好?如果從中港碼頭划到淡水河口10公里大概要3小時,我們到底要幾點出發?這些問題難不難?如果是單純數學題,小孩子可能想破頭;但當他為了要划船,每個問題來到面前都很實際,不會很難,在他的思考裡是非常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
我們過去所謂的「知識」,給孩子的東西大部分都很抽象,學生只能為了解題而解題,如今讓他從划船的角度去算,就不難了。同時,我跟他們強調這些問題都可以討論,在無法理解的時候盡量去找人討論,包括找爸媽討論,想辦法釐清。我一再地跟孩子講:「老師出的任何題目都不是要把你考倒,而是要把你教會,甚至可以去問別人也沒關係,有問題直接問,只要搞懂就好。」
一切都是希望他能產生興趣,在「知識」的部分,只要產生興趣,學習就沒有問題了。造舟的教學內容確實包含了技術和知識,至於受教者要如何有好的學習態度,關鍵仍在於他們是否有興趣。
重視素養教育的價值
我曾經去過一所國中教造舟,學校老師想要推造舟,學生被帶來學造舟、做模型,我看這些孩子都沒有划過船,便從分析船有哪幾種做法:有拼板、拼條、蒙皮舟等講起。但他們一點興趣都沒有,眼神充滿麻木。
有學生問我:「老師,做完模型要不要打分數?」我說不用,於是他說:「不用的話,那我就隨便做嘍!」我無奈地笑笑說,好。還有個學生模型沒做完,我問他說:「沒做完怎麼辦?」「沒關係,這種東西拿回家就是丟掉,不用做完。」他答。可是,你能怪他們嗎?不能,因為他們也是被迫學習。在一個沒有需求的情況下把東西給他,大人自以為他需要,孩子興趣缺缺表現出來的行為並非為了反抗老師,而是一種很無所謂地、態度上的消極。他們覺得:「我學這些東西沒有用,也不是我想要學的。」所以才會態度不好。
老實說,這對教育工作者也不公平,身為老師的我也想問:「為什麼我要忍受你這種輕蔑的學習態度?」從這個教育現場來看,對受教者而言,是一種殘害,被逼迫來了解一個他不知道的東西;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講,也同樣是一種殘害,兩方面都得到不公平的對待。
我認真準備要教的東西,可是學生根本不知道他為什麼要來學,這種情況下,如何去滿足三方的需求,實在很難。現在的學校教育想要涵蓋知識(Knowledge)、技術(Skill)和態度(Attitude)三個價值,稱為「素養教育」,但顯而易見地,學生們仍然欠缺素養,為什麼?因為我們的價值取向一直以來都偏重「知識」,很少有「技術」的教育,更不用提「態度」的部分了。素養教育實在應該從引發「興趣」、產生需求開始啊!
看更多 親子天下 大沐老師《造舟裡的生命教育:七天打造一艘舟, 從主題式學習到團隊合作的靈魂修煉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