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味 呈現出感情的不同層次

分享

孤味 (Little Big Woman)上映不久,聽到很多好評,不僅同學會的讀書電影分享強力推薦,連ABC的兒子和媳婦都説朋友推薦他們看這部 “Taiwanese movie”。昨晚在Netflix看完,覺得是部有創意的好電影。

孤味的原意是「獨樹一幟的味道」,我想是暗指該劇對愛情有獨樹一幟的詮釋,就像女主角度煮出來的龍蝦,炸出來的肉捲,是天下唯此一家的特別味道。英文翻譯成Little Big Woman,我想也是指陳淑芳飾演的秀英雖然是個平凡的女性,但她知道愛情沒有一定的方程式,她最後選擇的方式出人意外,心胸寬廣,是小女人有大胸襟。

電影一開始是南台灣魚販拍賣市場的場景,感覺非常親切,攝影手法有美感且富吸引力,讓人眼睛一亮。阿媽秀英身著棗紅色背心,與市場販賣商人用手比畫談價錢,神態自信有喜感。她用手掂量摸摸,說要40條魚,抓起龍蝦面不改色的表情,讓人覺得這是個見過世面的女人。

雖然丈夫在醫院去世,秀英仍決定生日宴照常舉行,這是電影的高潮,死亡的陰影和祝賀長壽的生日宴放在一起,很少來往的弟弟們沒令她失望的出席壽宴,主桌上家人聚餐,舅舅和醫生外甥女的對白短短幾句可看出他們彼此的芥蒂,秀英芳弟弟上臺的開場白也留下他們有四個女兒,卻只有三個存在的伏筆,他本來要大談的家族光榮史被大女兒去開卡拉OK掩蓋,沒法接下去講,留下一個梗。秀英上臺接過麥克風唱歌,選唱的歌是懷念情人,為喜樂的壽宴留下傷感的音符。

分享

秀英和孫女的親密關係令人羡慕,孫女不想去美國念書,是奉父母之令去的,劇中父母很愛這個女兒,二女兒在老家秀照片給丈夫看時,說:「那時候我什麽都不做,只會念書,好讓我媽帶我去舅舅家炫耀我是讀醫學院」,對年輕時代只會讀書和抱怨成爲媽媽炫耀工具的她,應該對教育有另一層過來人的體會,尤其在經歷父親去世和妹妹癌症復發以後,或許會醒悟和女兒享受天倫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我期待片尾對女兒美國念書有些交代,但好像就不了了之。 我覺得好電影的每一個環節應該都有其目的,何況這是觀衆心裏的疑問,如果有些交代會更好。

在某方面,這部電影有點瓊瑤式,就是很多劇情都用面部表情草草交代。最成功的編劇應該有適當的臺詞,而不是懶惰地用在海灘上追逐,抱女朋友起來團團轉就交代他們的感情。

丈夫的情人蔡美林混在姐妹淘裏來靈前上香,當秀英發現時,她應該不會只有眼睛看著對方,沒有其它動作。即使沒機會和對方説話,編劇應該也可以將她的心情反應在跟女兒的對白上。

分享

在廟宇碰到美林時,也是完全沒有一點激動。正常情況下是不可能這麽平靜和完全接受的,劇中秀英的表情甚至好像還蠻欣賞她的,我個人的感覺是這比較是反應編劇本人對第三者的認同心境,但沒有反映真實的世間情況。

沒有激烈反應,沒有和對方任何交談,只有面露悲傷目送對方,這樣的劇情無法向觀衆表達主角色心中的五味雜陳。畢竟這是搶她丈夫二十幾年的女人。

如果她心中早已放下,她就不會堅持要在臺南替他舉行葬禮。如果她還放不下,那她就不可能在第一次見到這個心目中的情敵時,沒有任何反應和對白。我覺得不知道是編劇太年輕,無法體會這種心情,還是刻意選擇比較簡單的表達方式。

這部電影的主題很明顯,想表達的意念也很清晰,我覺得這部電影的主旨應該是:

1. 感情可以有不同層次,心愛的人不一定要自己親自擁有,放手讓對方得到所愛,是愛的最高境界,愛情的數學方程式不一定要1=1=2。

2. 女人不要難爲女人,既然對方離家數十年,已經有外面的女人,雖然你不願意簽離婚證書,但死就死了,就放手吧!

3. 孩子是父母的翻版,性格是會遺傳的,就像當年爸爸伯昌抛棄妻子女兒去臺北一樣,其大女兒也是風流,結婚后還是男朋友不斷,她想離婚,其丈夫卻不想離,和當年她媽媽一摸一樣。

4. 很多小三,第三者其實是好人,就像美林,嫻淑癡情,不結婚也沒關係,死心塌地地跟著伯昌,這種女人這麽好,雖然不是真正的夫妻,但應該是葬禮上的女主人才對。

5. 能夠放手的才是賢妻。

以上的主旨其實是很可以發揮的,可惜劇情有頗多讓人難以認同之處:

1. 劇裏借用他小女兒和美林的對白來表達伯昌是個有情有義的人,美林對小女兒說伯昌很懷念以前在臺南當警察的宿舍和臺南老家種種,常帶她回來探望臺南。這和伯昌的個性前後不一致,一個主動提出離婚,放棄四個女兒,自己去臺北的人,如果有情有義,怎麽後來帶情人回來臺南老家,卻沒有去看妻子女兒們?

伯昌最後一次回來,幫小女兒帶了一盒小時候曾給過她的臺北雪花酥,但爲什麽沒有給其他兩個女兒?編劇想表達他其實很有情,但如果有情,爲什麽從沒囘去看孩子和還有婚姻關係的髮妻?若是對情人真有感情,又爲什麽20幾年都沒有能力解決離婚問題,劇中對這個角色的詮釋實在不夠說服力。

2. 劇中三個女兒的思維不像擺麵攤的孩子,倒像較偶像劇裏的千金小姐。孩子在面對爸爸的情人美林時,對母親沒有同理心,似乎都對爸爸和美林比較親近。尤其是小女兒,對爸爸情人幾乎比對媽媽還好,這種反應不太合情理。

分享

劇中秀英年輕時愛家顧家很嫺淑,這樣的媽媽教養出的孩子,應該會知道媽媽擺麵攤獨力撫養兒女的辛苦,即使大女兒天生像爸爸,比較不能體諒媽媽,但至少會有幾個站在媽媽這邊,但劇情裏看不出對母親的同情。

3. 秀英爲什麽對美林一副自己很委屈,是小可憐的樣子,以她從賣蝦卷的小攤混到開大餐廳的女老闆,又不是沒用膽小,沒見過世面的小女人,應該敢正面與她交鋒才對。

4. 美林常去廟裏拜佛念經,這樣的人應該會勸還沒離婚的伯昌回到妻子身邊才對,否則怎麽跟菩薩告白?我覺得編劇把第三者描述成非壞女人就可以了,寫成吃素數十年的師姐,虔誠的佛教徒,嫻淑到不行,比原配還應該受尊重,其實是矯枉過正。

5.女兒們對情人在靈堂竟然都沒有任何反彈,而且三個女兒都是這樣,真是難以想像,這母親也未免太失敗了,和她年輕時和女兒丈夫一家和樂的形象不合。

她可以允許情人來參加喪禮,但讓情人當女主人,自己離開就嫌矯枉過正,因爲她代表的是丈夫的孩子的母親呀,何況他們還是法律上的合法夫妻。我覺得這是編劇一廂情願的想法。通常孩子中會有比較站在媽媽這邊的,這樣一面倒很少見。

6. 片尾的最後一幕是秀英在計程車上拿起麥克風唱歌,伯昌出現與她合唱。我猜編劇可能想表達伯昌最後還是回到妻子身邊。我個人覺得伯昌是不可能回來跟秀英唱歌的,如果他能夠抛棄妻子二十幾年避不見面,常常囘臺南也不去看他們母女,這樣的男人,此刻應該會在靈堂與美林在一起才對,不會因爲感謝她很大方的允許情人當喪禮的女主人而自己單獨來計程車上陪伴她。

陳淑芳演技很好,台灣的風景很漂亮,電影配樂動人,幾個女孩也氣質清新,可惜跟不少台灣電影一樣,有種只搔到表面的遺憾。這部電影的主題很明顯,想表達的意念很清晰,但故事的表達如果多點張力來支持其主題和意念,應該會更感人。

分享

延伸閱讀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