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背包客八年之後,我想跟要從事背包旅行,或已經在背包旅行的人說,請務必抽空觀看下面的兩部電影與一部影集。
至今我依然認為背包旅行是體驗當地文化最好的方式之一,但我不否認背包旅行就只是另一種旅行方式。
「背包客旅遊的概念是,你的旅遊和主流觀光客是不同的,但許多人的模式和主流觀光客是類似的。我不想批判那點,但最後都變成那樣了,大家都想尋求家的感覺,住豪華飯店,晚餐會有鮮蝦義大利麵,走背包客路線則是香蕉鬆餅。」羅夫.帕茲(Rolf Potts) 說。

背包旅行是個人的、隨機的,同時又是群體的、固定模式的,使得它比主流的觀光旅行更有趣,更容易深入不同的角落。但終究它也有自己的主流路線,今日背包旅行的主要路線為下面三條:
1. 涵蓋中南美洲主要景點的「老外路線」(Gringo Trail)
2. 1950 至 1970 年間盛行橫跨歐州至南亞的「嬉皮之路」(Hippie trail)
3. 包含東南亞的「香蕉鬆餅之路」(Banana Pancake Trail)
我常說儘管每次我都一個人出發,但從來沒有真正一個人旅行過,那是因為我一直都在上面三條路線的範圍之內,就如大部份的背包客。在上面三條路線上的任何青年旅館、景點或交通工具上,找到同路人都不難。因此,每次有人對我說:「妳一個人出來,好厲害!」時,我都跟他們說:「沒有,我只是成千上萬個背包客之一。」。澤木耕太郎在《深夜特急》中曾努力地想避開其他背包客,但終究走在同樣路線上的他還是得面對其他人。
我不排斥跟其他背包客做一樣的事,走相同的路線。對我來說,很多人都想去那個地方,表示該地有它的獨特之處。我也不會想要避開其他背包客,認識其背包客並且了解他們對我來說同樣重要。
背包旅行對我來說包含了:
1. 以最經濟的方式旅行
2. 以最貼近當地生活的方式去認識一個地方與那裡的人
3. 結交同路人並了解他們的想法
旅行的獨特性不在於一個人去了什麼地方,做了什麼驚天動地的事,而是在於一個人觀看事情的方法與角度。所以我們才說每個人的旅行都是獨一無二。儘管我們都走在同ㄧ條路上,但因為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都不一樣,我們的收穫也不一樣。
我會說下面這三部電影/集是背包客必看,那是因為它們呈現了背包客所有的面向,包含了從出門前的緊張、上路後的文化衝擊與回家後的反思。還有進階探討了背包旅行對當地文化、經濟與環境的影響。看完了下面兩部電影跟一部影集,基本上就掌握了「背包旅行」四個字。
1.《星期六的地圖》(A Map for Saturday)
這是一部全方位的背包客紀錄片。導演布魯克(Brook Silva-Braga) 就像現今流行的口號那樣「辭職去旅行」,他辭掉 HBO 節目製作人的好康工作,帶著攝影設備從澳洲開始展開長達近一年(11 個月)的背包之旅。很快地,他體驗了背包客的愛情、反思了美國價值觀、結交同路朋友、碰到了文化衝擊等,探討了從開使準備旅行時的興奮到旅行結束後回家的失落與迷惘。
這是一部最貼近真實背包旅行的紀錄片,還沒嘗試過背包旅行的人,從中可以描繪上路的樣子。已經有背包旅行經驗的人,在裡面可以找到似曾相似的影子。目前為止,對於背包旅行的捕捉,還沒有比這更好的影片。
「基本原則很快上手,你習慣挨餓,因為食物很貴或覓食不便。你學會把衣服捲緊節省空間,打包最少的東西。你學會在通鋪睡覺,儘管隨時有人進門或起床。這不像一般度假,趕場跑博物館或海灘,這感覺像是個週末,今天不必上班,明天也不必。所以你待晚一點,睡晚一點。等你終於起床,就你所知,還是星期六。」_《星期六的地圖》
「我認識一個女孩,很快在一起。我們的關係從蜜月到老夫老妻,到受不了彼此只好分手,全部都發生在 4 天以內。」_《星期六的地圖》
2. 《閒年友人行》(Gap Year)
這是一部輕鬆好笑卻不忘點出背包旅行關鍵的喜劇影集,是想要了解背包旅行的最好入門之作。影集裡面探討了尋找自我、尋根、友情、不同文化、冒險與近來熱門的義工等議題。影集中的五個主角以某種角度來說都是魯蛇,Dylan 為了跟蹤前女友不惜騙好友 Sean 一同去中國旅行。Sean 為了逃避無聊的生活欣然答應。May 是美國裔華人,被媽媽送回中國尋根,而 Ashley 則是她臨時找來的旅伴,為了錢才陪她。至於 Greg 則是一個以當背包客來說年紀太老的失意大叔。這五人外加一個毒舌的旅行作家,讓《閒年友人》有趣又不失深度。
雖然這部影集的英文名稱叫 Gap Year,但裡面並不是俗爛的勵志故事,當然裡面有溫暖的畫面,但更多的是呈現天真的年輕人出門當背包客時碰到的各種狀況。
Dylan:「我們只是想做點不一樣的事,去外面。不想跟其他人陷入同樣的旅遊套路裡。」
旅行作家:「對,但你們還是會那樣。你們會的,你們會找到他們。」
Sean:「他們是什麼,他們是誰?」
旅行作家:「所有其他人,和你們一模一樣的孩子,就像兩隻愚蠢的甲蟲站在一坨獅子大便上, 一隻對另外一隻說:「嘿,沒想到在這而遇見你。」,你們明白嗎?」
Dylan & Sean:「不明白。」
旅行作家:「你們都在同一坨屎裡。」
3. 《背包客來了》(Gringo Trails)
這是一部所有背包客都有義務觀看的電影。太多書籍、電影與部落格只說背包旅行的獨特性、勵志與夢想等等,但從未有人探討過背包客給當地所帶來的影響。這是部揭開背包旅行醜陋一面的紀錄片,導演佩吉.費爾(Pegi Vail) 本身也熱愛背包旅行,而正是因為她熱愛,所以她才不惜花三十年來紀錄背包旅行這件事。
「我想要分享,如果我們不謹慎的話某些地方可能會發生什麼事。」她說。
在《星期六的地圖》裡布魯克旅行結束之後,意識到時間比金錢對他來說更有重要。
不只他如此,很多旅人都是。旅行改變了我們,但我們改變了什麼?
尤奚.金柏格(Yossi Ghinsberg) 的亞馬遜雨林求生記《圖伊奇河歷險記》(Back from Tuichi) 吸引了無數背包客前往玻利維亞朝聖,渴望也來一趟難忘的叢林冒險。但背包客用噴滿防蟲液去觸摸爬蟲類的一個粗心的動作,可能就此改變雨林生態。泰國帕岸島的哈林海灘(Haad Rin Beach),從一個野生的無人海灘到擠滿上萬人的滿月派對(Full Moon Party) 之地不過短短十幾年。有誰注意過狂歡之後被保特瓶攻佔的沙灘?
「什麼是文化規範?你提前可以做的事,是自我教育。不花一毛錢。每個人都可以上網先了解一個地方再出發。」_佩吉.費爾
我一直鼓勵大家從事背包旅行,因為在旅行的途中我們都可能像布魯克一樣,發現原來大家那麼討厭美國,發現一直以來信奉為真的價值觀不一定正確,發現世界上有那麼多跟你有一樣煩惱的同路人。但隨著旅行資歷的增加,我越來越不鼓勵大家「說走就走」的旅行方式。我不是說改變或限制旅行中的隨機性,而是我希望大家出門旅行之前可以多做一點功課,先了解旅行當地的文化、歷史與生態,當一個負責的旅人。
若時間可以重來,我希望能先自我教育一番再出門。那樣,或許旅行時,我所做的蠢事與給當地所帶來的衝擊就會減少。
旅行改變了我們,以一種良善的方式。期望,我們也能夠以良善的方式改變我們踏足過的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