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點年紀,可能還曾經遇過主動上門推銷的業務員推銷商品,耐著性子厚著臉皮挨家挨戶按鈴,總是會有幾戶人家願意開門讓對方進門說明,最後運氣好或許能做成幾筆生意。但這種情況已經不復存在,需要挨家挨戶這種勞心勞力的行為,已經被更便利的通訊軟體取代,只要準備好清楚的圖文,一鍵送出就能透過LINE或FB的廣告付費推播推廣出去,自然也就不再有這種讓人困擾的狀況了。
遠在網路社群媒體竄起之前,報紙平面媒體十分普及,走進便利商店可以看到總有一小個角落擺著高高的報紙分類夾,不同報社風格的各種早報、晚報、日報,甚至是堪稱最厚的蘋果日報,在當時報紙加上壹週刊的銷量也十分驚人。報紙裡頭的夾報廣告、分類刊登廣告、求職廣告,在網路人力銀行開始盛行以前,大多數商家仍舊仰賴這類平面媒體散播消息,找尋人才或求商機。
就算人人家中都有電視,但電視節目在怎麼轉來轉去,最終定住也就只會看一台,有限的媒體傳播、有限的資訊傳遞,我們一整天接受的資訊量很有限,搞不好在八點檔連續劇看完之後,新聞播了什麼,最終也不太記得,總之我們的大腦只選擇性的記得自己覺得重要的事,我們不需要記得那麼鎖碎的事,不管是新聞或是電視劇的內容。
但現在不一樣了,人手一隻手機,十個有九個大多為了合乎經濟效益都使用吃到飽的方案,也習慣隨時保持網路暢通接收消息。然而,社群媒體發送的廣告資訊並沒有給你把他們關在門外的機會,只要你追蹤或關注了他,時間一到,它撬開你視線的大門,闖進你的注意力範圍裡。就像古早的上門推銷手法一樣,你明明沒有這個需求,但業務員主動的找上了你。

雖然這些平台看似很貼心的設計了類似陽春的黑名單功能、甚至是可以一鍵已讀、或部份關閉提醒(當然最乾脆的還是取消關注或追蹤),但這些資訊流通在各個網路平台上,不只社群媒體時時刻刻讓你看到廣告,甚至還懂得利用你點擊的痕跡去演算你可能需要的商品,進而繼續在其他網路平台推送合適的廣告給你,這就像強迫上門推銷的業務員一樣,只不過我們拒絕它的時候,不會覺得有那麼多面對真人的罪惡感與厭惡感。
我們的注意力,成了這個時代最有價值、也最稀有的資源,因為所有的網路投放媒體的廣告目標,最終就是希望你看見他們,達到曝光率,相對提升業績。中國有個名詞叫做「吸眼球」,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吸睛」,是相同的意思,但就字面看來,吸眼球再直白有力不過了,這麼多五顏六色的圖文,要的正是吸住你的眼球,多關注他們一眼。
畢竟報紙最起碼得出門到商店購買(或者你有訂閱固定送到家的服務,但現在已經很少),電視你總得移動到任何一個能夠容納它的空間裡觀看(可能是客廳、可能是飯廳、或是你的房間),但手機聰明智慧的通知功能,不用等你去開啟,總有各種不同的通知聲告訴你,LINE有訊息、FB有人回應、XX店家新款上架特惠中、您的帳單已繳款完成的訊息通知,於是我們一打開,訊息就像沖天砲一樣頃巢而出,你覺得只是花了幾秒刪刪訊息通知,疏不知其實注意力在那瞬間,早就被瓜分的所剩無幾。
隨著科技資訊越來越發達,現今動態型的影片廣告也越來越多,許多商家轉而將圖文廣告的比例降低,也開始投入拍攝簡單的30秒影片,於是比起報紙電視這些需要你主動去觸及的廣告,吸眼球的能力更強了,一但點擊影片,能成功讓消費者看完前20秒,它也就離將自己推銷給你又成功了一步。這些傳統平面媒體以往不容易接觸到的客群,透過社群網路,再也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了。

我剛接觸智慧型手機時,深受這種功能荼毒,一方面覺得資訊分分鐘送上門來真是快速有效率,但過陣子之後又會發現好像其實也沒必要每天知道這麼多優惠資訊,最後我花了一點時間,只留了自己真正想關注的消息與有興趣的商家。回到日常生活的原點,其實我們想關心的,也沒有那麼多。
只是我們很容易不知不覺透過一個又一個連結,可能是加好友送貼圖、按讚參加抽獎、分享送禮物等等的噱頭,最後無形中加了一大堆的商家好友(或關注追蹤),然後每天的那珍貴重要的注意力,可能在你早上醒來的第一秒,睜開眼滑手機營幕時,不管是廣告還是社群發文,就奪走了你寶貴的注意力。
如果形容舊時代就像是騎著腳踏車悠閒的在路上看風景,那麼現代人就像坐在跑車上奔馳,同樣沿路看風景,但卻快的一秒也看不清楚。珍惜你的每一次注意力,把時間花在你最珍視也需要、或真正想要的關注的事物資訊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