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群媒體帶來的評判危機
臉書(Facebook)提供一種歸屬感,以及吸引關注的機會。它在二○○四年新創時,是一所大學裡的社群網站,但如今已開放給十三歲以上的任何人使用。 臉書網站每個月的活躍用戶數為十六億五千萬。 使用者可發布訂婚、新工作、新伴侶之類的個人資訊。透過臉書,使用者不必靠電話長談或郵寄信件,就可以了解朋友的新動態,甚至可以透過在網站上發布照片與影片,利用社群媒體即時向朋友展示自己在假期、派對和出遊中做了什麼事。
身為迫切交際者,我們有欲望想告訴別人自己正在做什麼,尋求他們的#關注與贊同$。 臉書敏銳地覺察到這項需求,讓使用者在貼文上按讚與張貼留言。一如既往,當人索求評判時,就可能存在負面關注。臉書上沒有「不讚」的按鈕, 但使用者可以利用表情符號來代表不贊同的訊息,也可以發表負面否定的留言。對某些使用者來說,沒有吸引到大量按「讚」數與遭人排斥一樣令他們失望。
儘管每個月都有新網站搶占社群網站的市場,但臉書、Instagram、Snapchat與推特依然是大受歡迎的龍頭網站,它們已經成為許多人周遭世界的一部分,但也對青少年生活施展特別的力量。這些網站提供青少年社交知識的養分,他們透過這些網站,可以確保自己熟悉內情或很正點。透過這些網站,青少年與自己的朋友建立關係,享受融入感的溫情。透過這些網站,他們也攪動其他使用者的評判量尺,而這些評判量尺讓現在的青少年覺得自己永遠無處躲藏。
社群媒體會扭曲人的評判
差不多三十年前,我進行了一項青少女與其母親的研究。 當中不少青少女如今也成了青少年的母親,在我早期研究的三十六名青少女中,我現在還能聯繫到其中十四人,探究她們對青少年的觀點有何轉變。我很興奮有機會可以回頭聽到那些年輕女孩當年在父母與朋友的強大影響力之下,奮力奪回自己的評判時的心聲。我和這些如今已步入中年的母親一起重讀當年的文字紀錄,上頭記載著我們一九八○年代末期進行的全部訪談對話,當時她們才十幾歲。接下來,我們回顧她們過去的經驗與較近期教養青少年的經歷時,這十四位母親都特別強調社群媒體引來的巨大社會與心理上的轉變。這些母親認為社群媒體帶來侵入式、扭曲評判的新危險。
現在青少年面臨的社交困境
今年四十三歲的艾美有個十四歲女兒,比她當年參加我早期研究時還小一歲。十五歲時的艾美羅列了一長串清單,全都是她自認為的身體缺陷:她覺得自己的鼻頭「太肥」、皮膚「有斑點」且「蒼白」,還有無論是站著或走進一個房間,她都覺得不自在:「我有點像佇立在這具笨重身體最厚重的地方……別人的注視真的會讓我冒汗……覺得有人在看我時,我會無法衝破那團就是會令我窒息的可怕烏雲。」 艾美在我唸這些文字時直喘氣,她接著發表意見說:「這勾起我的記憶了。哇!我的臉皮真薄。這算正常嗎?我猜瑪莎一定這麼認為。但對我來說──是啊,那時我可以關上房門就沒人會看我了。我還可以逃開。但瑪莎不行,因為社群媒體始終存在,所以她看得到。就算她沒有登入社群媒體,她在意的人還是在那上面,而且那些人總是在評論她,評論她的留言、她的照片、她的新動態。她的日子一直不好過。聽到你讀出我自己的話,唉呀,真的大開眼界,我的心直奔向我可憐的女兒了。」
當我和瑪莎對談時,她解釋了母親說她的日子一直不好過的意思。她的朋友是Instagram的經常使用者,而Instagram在很多方面都突顯出臉書最令人心煩意亂的影響。使用者張貼的照片,模樣看起來都很快樂、有趣,還有瑪莎認為的「實在美呆了、酷斃了,而且集女孩該有的一切於一身」。她張貼了一張自己的照片,那還是她大費周章準備和請教朋友之後,精心拍攝與挑選出的照片。「我盯著照片好久,看到都要覺得很怪了。於是我心想:就發吧!立刻就有幾名好朋友留下令人相當愉悅的訊息,我也因此心情大好與開心。但之後不知道從哪冒出這些實在很討厭的人。」瑪莎的聲音發抖,她瞄了自己的手機一眼後,打了個寒顫,就把手機遞給我。她說:「你看這些訊息。」
我滑著螢幕瀏覽留言時,發覺它們與其說是具毀滅性,不如說是輕蔑:「這個小妞幾歲?我分不出她是十歲還三十五歲。」和「她頭上是有一堵牆還是『瀏海』?」最惡劣的留言是:「她連影子都很醜。」比起有些青少年經歷的網路霸凌,這些留言還算是不惡毒的,但讀取關於自己的負面留言,從來不會讓人覺得心情好過。事實上,個人留言上的負面否定意見愈多,我們就愈可能為它們心神不寧 ──即使在我們沒必要看重這些評判的時候。就像瑪莎說的,這些留言是來自「自以為可以把你批評得一無是處的陌生人。有時候,對方也是你認識的人,他們覺得酸言酸語很有趣。」
琳達是伊旺和戴安娜的母親,我第一次與琳達對談,是在她十三歲時。青少年時期的琳達曾描述,她對於人人都喜愛、人人都覺得漂亮的女孩子有一股隱隱作痛的嫉妒感。琳達唸出多年前告訴我的那些話,然後又唸一遍給伊旺和戴安娜聽。她曾說:「我很愛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這會像有個根基……有個東西感覺可以確保……我能到任何地方、做任何事,以及有種安全感。」 十三歲的琳達想像中的安全,是認同感與融入感的安全。要在負面評判、不認同與排擠中安然無事,得仰仗她有能力達到理想美。但沒人能倖免於負面評判的傷害,況且,在網路上會接觸到的負面評判量更多。十三歲至十七歲的青少年中,有百分八十九的人曾受到嘲笑、貶損或威嚇他們的訊息所影響。 這些青少年中,有百分之五十四的人覺得生氣、丟臉與意志消沉。
琳達的兒子伊旺今年十三歲,對他來說,臉書已經變成「一種噩夢」。針對母親說:「你為什麼不乾脆別看?不要看就好了!」他回應道:「不看現在正發生什麼事會更慘,甚至比看到那些叫我『膽小鬼』『三腳貓』或其他任何和棋藝社有關的留言還慘,也會比看到有人討厭我之類的其他任何留言還慘。」他的十五歲姊姊戴安娜則堅持,弟弟的苦惱比不上她的痛苦:「如果發布的照片得到『真美』『哇』和『我可以看更多照片嗎?』之類的留言時,我會很亢奮。但是當我張貼自認實在很棒的內容,有人不按讚,反倒中傷你時,那感覺就像有人直接朝你吐口水。」戴安娜繼續注視著她的手機,瀏覽其中一個社群網站。她說:「你看這些臉書和Instagram上面的完美人物。你看這些名人──你知道的,就是擁有一大群追蹤者和一大堆貼文的人,而且他們做的任何事都會成為大新聞。他們的一切可以說是受上天所眷顧;我有幾個朋友差不多也算是臉書紅人。你當然也會想要竭盡所能的……你知道的,求取成功,並確信大家都認為你很了不起。」伊旺補充說:「還有,你也會想洗掉惡劣貼文。或者也許會撐住,然後把所有惡劣貼文頂回去。」戴安娜也同意,忽視這些網站並不是辦法。畢竟,「如果不在社群媒體上,你就不存在了。」
連成人都被社群媒體搞到垂頭喪氣
當我準備離開他們家時,琳達把她的手機遞給我,畫面是Instagram上她榮獲教學獎的受獎照片。就在我道賀時,她又看了一次手機,然後臉上的喜悅霎時一掃而空。她解釋道:「我最近才用Instagram的。事實上,這是我第一次在上面張貼照片。」琳達又停頓了一下,顯然是在回想她與青春期孩子的談話。「我領教到他們面臨何種困境了。我開始會瀏覽Instagram,看著所有幸福快樂的照片,入鏡的人似乎全都看起來很漂亮、有趣與春風得意。就算他們是我認識的人,像是我的堂兄弟姊妹和他們的孩子,看起來似乎也是令人稱羨。我心想,這裡的所有人都在做這些事啊?我做的夠不夠多呀?我變得相當……不安。老實說,更糟的是,我覺得很自卑。」
琳達的反應縈繞在我腦海中。她擁有卓越的職業生涯,平常得到很多讚美,但在其他社群媒體使用者精心編寫以攫取讚美的「個人檔案」中,她仍然會覺得矮人一截。看樣子,連成人都會被他人表面上的完美生活樣貌搞到垂頭喪氣。
看更多 漫遊者文化《被批評的勇氣:為什麼我們那麼在意別人的評價,卻又總是喜愛議論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