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防止憂鬱蔓延!成年子女的幽默能讓父母養成正面情緒思維

圖/Pixabay
圖/Pixabay
分享

這隻鳥,您會看牠是孤單得快樂、還是孤單的落寞?

不管答案為何,這多少顯示了我們的心理狀態。

成為母親,在人生的歷程上,不僅體力、智力有著學習,也代表了與自己的心靈有更多的探索空間。這代表甚麼意思呢? 我舉例說明。

P是一個23歲的女孩子,在同學家住了兩天,雖然每天都有與母親line talk,但是當她回到家,她媽媽迎面一句,「實在不知道妳到底有沒有想家?」弄得P好冤枉。接著,就是母女一陣大吵,旁邊的父親只能閃邊,免得被掃到颱風尾。

P覺得母親完全不講理,回嘴說,「妳就是要把我鎖在家就是了!」母親覺得自己更冤枉,「如果我要鎖妳,我還會那麼豪爽答應妳出去玩嗎?!」又是一陣大吵。

這對母女發生了甚麼問題?

海樂寇寧(Harold G.Koenig)寫的《活出優質歲月》Pastoral Care of Older Adults 這本書裡說道,憂鬱的人容易往最惡劣的情況思考,且貶低正面的意義。(P127)

我想,憂鬱不只是出現在長者的身上,根據研究顯示,近年來,全世界青少年的憂鬱狀況也有逐漸上升的趨勢。

Image from Pixabay
Image from Pixabay
分享

這個母親後來告訴P,當她出門這兩天,她在家打掃、出門逛街,但始終覺得孤單,尤其是年節期間,外出看到都是一家人團聚的熱鬧情景,她坦承,她是嫉妒大家,怎麼都有事情做:「妳爸自己去釣魚,晚飯回家我還要煮飯給他吃;妳去同學家玩,回到家就理所當然覺得我會在家,但我覺得很孤單。」說不出來的感受,讓這位母親淚汪汪。母親也坦承,心裡常常有貶低自己的想法,覺得老了沒用了的感受。

在海樂寇寧的有關憂鬱症幾種治療中,其中有一項是認知行為治療法(CBT)。他提到,所謂認知行為治療法,就是試圖阻止或修正這樣的想法,無論對自己、對環境或對將來直接產生的悲觀反應,都需要加以處理。如果這些念頭未被察覺或沒有對付,持續扭曲的想法將使人長久陷於憂鬱當中。

P聽完母親的感覺後,用一種很善解人意的方式來幽她一默,「當初妳年輕時,是不是也曾這樣瘋狂啊?! 好像玩不夠這樣,盡情享受青春!所以我也要學妳,青春不要留白啊!」說完,果真母親也不生氣了。

Image from Pixabay
Image from Pixabay
分享

雖然每一個家庭的狀況都不盡相同,但保有一顆包容的心是必要的,不管年邁父母或成年子女,都先換位思考一下,子女也可以適時教育父母,不要讓父母在更年期階段養成情緒勒索的習慣,這是非常重要的時期。

Image from Pixabay
Image from Pixabay
分享

鼓勵家人們,若是察覺到年邁雙親有以上輕度憂鬱的反應時,除了學習幽默以對,也可以多陪伴雙親,主動邀請父母出遊,並適時給予鼓勵多交朋友、找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做,才能有效防止憂鬱的蔓延。

延伸閱讀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