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因為新冠肺炎肆虐,影響了許多正常的商業往來,這迫使許多公司將工作方式調整為各種可以透過網路遠端運作的方式來維繫商業活動,以前你或許曾經開過這樣的玩笑"如果能在家上班多好",沒想到如今這樣的光景卻真的在現實生活中上演。
因為某些陰錯陽差,我在前幾年就開始在家工作的生活,上下班跟著公司正常上班時間待命,加班也得配合公司同事的工作狀況,並定期回到公司開月會,剛開始也花了大把的時間適應,所以對於這樣的工作型態,算是已經習慣。
這才發現,其實在家上班和出門上班有很多不同的狀況,包括從生理到心理都需要調適,也不如想像中的那般自由自在。
如果你的公司日後可能會有這樣的工作方式調整,或許你可以先為自己做點準備。

01.工作空間與生活空間區隔的必要
進公司上班最大的好處,就是工作空間給人們帶來的"必須切換成工作狀態"的心理暗示,但在家裡屬於自己的空間,如果又礙於居住空間有限,無法清楚的劃分出工作空間與生活休息的空間(比如將辦公的地方與臥室分成兩間),很容易會有下班了卻感覺無法好好放鬆休息的感覺,因為生心理沒有明確的休息區隔。
若是如此,可以設計一個屬於自己的下班儀式,比如關閉電腦後,對自己說聲現在已經下班了之類的精神喊話,營造出一種告訴自己已經下班了的心理暗示,讓自己盡可能不要因為在同個空間內,心理無法切換成休息狀態。
空間的區隔很重要,日後可能會影響你是否能夠好好休息。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到咖啡廳等其他適合的場所辦公,如果你可以帶著筆電作業的話,但額外的咖啡消費,就又是另一筆不得不的開銷了。
02.居家辦公影響專注的種種因素
很多人以為資料傳輸等等問題,可能會是工作上面臨最大的難題,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現在有很多公司讓員工遠在家中也可以從雲端存取資料來進行工作,這類問題多半公司也會替員工設想好方案,並非最棘手的問題。而是你以為辦公室人多口雜很難靜心,在家中就會比較能靜下心來工作?那可能不一定。
如果你跟家人同住,像是家人看電視的聲音、或是小孩吵鬧的聲音、這些都很容易影響你分心;如果你自己住,那就更考驗自己能否控制在舒適的自家空間裡,不會一會兒想拿個零食、或想滑個手機等等的因素分心。
你會發現其實在這樣的狀況下,要集中精神比往常更難,有許多容易讓你分心的事物。專心工作是一種對自己自律的考驗,在公司裡可能有老闆不時來巡辦公室、有同事與你共同趕工,但到了自己的空間,則只能靠自己的意志力了。
03.視訊會議帶來的隱私問題
許多工作會要求你需要視訊會議或討論,這時即便你在家裡可能也必須要著上正裝或打理一下自己,你的辦公空間有可能原本是自己的房間或客廳等等的地方,一但視訊多少都會看到室內背景,由其是多人會議,這會有種隱私不得不公開的感覺。
又或者是有些公司要求較嚴格,會需要你常常開啟視訊鏡頭方便聯絡,這些都是心理層面需要做調整的,才不會有一種私人空間被看光的感覺。如果常常需要視訊會議,建議可以在家中找一個你覺得比較合適的角落,減少一些私人物品入鏡,或許能降低這類的困擾。
04.軟硬體與生活開銷
在辦公室時公司提供你電腦、冷氣、空調,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標配,但在家中工作,這些可能都得自己準備,就算公司可以提供軟硬體讓你帶回家使用,但在家使用的冷氣、電扇、增加的電費、甚至是員工餐廳也吃不到、餐費等等這些費用都得先自己支出,這些開銷可大可小,但無形中還是會多出一些生活成本,如果是租屋族群,又多了一點負擔。
當然或許福利好一點的公司有這類的補貼,但這就要端看公司有沒有提供了。
05.無法面對面的人際往來
雖然用通訊軟體溝通很方便,但大多數人都有過打了字明明是沒有某種情緒,但寫者無意看者有心,到了別人眼中造成誤會的情況吧?打字雖然方便,但情緒有時是隨人理解,隔著電腦或手機營幕難免會有種無力感。
即便可以留言或語音,有些人也喜歡面對面成群結隊的往來,在家中必須面對自己與自己相處的孤獨感,無法與同事即時互動,這種工作型態,也不見得每個人都喜歡。

這些都是可能會遇到的情況,但每個人個性不同,有些人或許能如魚得水,有些人可能覺得這樣的工作型態會把他悶壞了,所以在家工作到底好或不好?這點很兩極,完全端看個人。
以前我們以為在家工作只可能只適用於接案類型的自由工作者,但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已經減少了很多一定要人到辦公室才能處理的問題。不過還是有很多工作性質只適用於面對面,比如實體店面的服務業就是貴在當下的服務,一定得要人員到定位。
或許經歷這些過後,你會覺得原來每天進公司上班也不算件太辛苦的事,或許在家工作這美好的泡泡就這樣被戳破了。不過無論那種工作型態,總有些人適應,有些人不適合,如果遇到了,不妨當成體驗另一種工作與生活方式的挑戰吧,想必也會是個難忘的經驗。
在後疫情時代的大洗牌後,或許日後這樣的工作型態會越來越普遍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