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內湖未登記在案某私立安養中心22日下午發生火警,有3名住民死亡。令人震驚的是火警發生時除了3名臥床老人在屋內,並沒有其他看護人員在場,連丁姓負責人也不在屋內。蘋果日報報導比較詳細,我們就以其內容來分析:
據丁姓負責人表示,她們僅收容三名老人,平時由她與丈夫、女兒一起照顧,今午她外出辦事,不料就發生火警。每位老人每月收取約一萬元至兩萬元不等費用,三人都可行走,非長期臥病在床的病患,應是用完午餐後午睡,火警發生時才會來不及逃。而三名老人其中一人過去曾有燒棉被的紀錄,當時因及早發現,即時撲滅而未釀災,但不知道是否與今天這起火警有關。
這三位包括陳姓老人(69歲),莊姓老人(70歲)、劉姓老人(59歲)均傷重死亡。
從她的說法來看,假設她所言為真,這三位尚有行動能力的老人,為何在火警發生時無法逃生,很可能是平常就被綁著或大門被鎖起來,他們才無法逃離位於一樓的火場。而其中一位過去曾有燒棉被的紀錄,會不會是他並非一般肢體障礙者而住在那裡呢?為何沒有對他特別注意?為何他們可以接觸火具?而所謂的劉姓「老人」才59歲,根本不算「老」。
從這三位的狀況來推測,當然有很多種可能性,報導說「附近鄰居表示,一直不知道這裡有私人安養中心,只知道火警發生時,安養中心一樓的鐵捲門竟是拉下關閉的,大家聞到火煙味趕來救援,卻無法打開厚重鐵門救人,也連繫不上丁姓負責人,只能通報一一九救援」,由此可知這個位於一樓的「安養中心」平日大概也是處於暗無天日的狀況,從來不開大門,所以外界根本不知道裡面在做什麼!

若再從她的說法「每位老人每月收取約一萬元至兩萬元不等費用」來看,如果他們「包吃包住」只要每月收取約一萬元至兩萬元,顯然價格低廉到不可思議的地步,如果他們三位是失能者,那至少也要尿片及其他器材,費用不可能這麼少。換句話說,這個所謂的「安養中心」很可能是某一種「超小型養老院」,照顧一些亞健康的人。
所以,看待這次事件,可能要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或許是臺灣新型態的「養老模式」,因為一般能自理老人的養老院,每個月費用可能要差不多三萬,而臺灣租屋普遍歧視老人,在台北居住吃用,每個月一萬那更是不可能,所以這種「超小型養老院」就變成一種「經濟實惠」的選擇了。

無論這類場域是「安養中心」或是「超小型養老院」,其牽涉的議題可能包括老人居住、安養、長照、養老的綜合問題,尤其現在少子化,沒有後代或無法被照顧的人,當他們無自住房屋或無人照顧時,會不會選擇這類「機構」去「養老、安養」呢?
臺灣即將走入超高齡社會,現在的問題是,臺灣屬於社經弱勢的「下流老人」可能每個月最多也只有幾千塊錢可以生活,如果他們沒有自己的房子,是不是沒有別的「出路」?

本文無意替這位失職的負責人說話,因為她不但把鐵門拉下,火災發生後還在火場旁觀望,疑發現狀況不妙,想要逃離現場,真是非常可惡!但這場火災不只是長照的問題,而是臺灣即將出現大量「下流老人」可能的「未來」,我們想提醒的是:在政府完全把照顧目標放在青年就業時,「下流老人」的「出路」也請臺灣社會與政府思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