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來,李眉蓁的學位爭議佔據了各大新聞媒體版面,真假如何自有公斷,本文想探討的是,現今檯面上政治人物的學位與大專院校在職專班的問題。
政治人物的學位論文出包並不是第一次,相關的抄襲、違反學術倫理問題,也並非少見,但遺憾的是,卻沒有人重視且深入探討這個問題。

從最基本的概念進行思考,一個民意代表、政府首長,在上班之餘所能利用的時間,佔一般生活的比例有多少?
當跑攤、選民服務、甚至是必然的工作已然填滿24小時,又有多少心力去撰寫論文、閱讀相關文獻,甚至是和指導教授討論?
既然這樣的問題一直存在,那政治人物的學位又從何而來?這就必須要回到大專院校的在職專班設立作探討。當在職專班成為政治人物洗學歷的跳板,那麽為什麼學術的最高殿堂會甘於如此?對大專院校來說,維持營運的持續,成為了少子化的過程,必須妥善面對的困難。也因為如此,收費較高的在職專班,便成為大專院校維持生存的另一項財源。

也因為這樣,不少大專院校在職專班的選材,並非以進修的資質、潛力、目標當作考量,故這些被錄取者入學後,五花八門的「問題」也因此產生。或許有人會問,那指導教授為何不予以把關?當教育部對生師比的要求,納入系所評鑑的標準(或不成文規定)時,過多的「延畢生」之於系所而言,又該如何妥善考量?
本文認為,這些問題的根本在於,政府應妥善完整的協助大專院校制度改革,不論是在財政挹注或是相關退場、併校機制,都須更完整的思考與落實。
本至於政治人物的學位論文,如果有心人士能夠把當今檯面上的學位論文一筆筆做比對,我想,浮現出來的學術倫理被侵犯的狀態,理應不只這些爭議,數量理應無比龐大,端看各政黨夠不夠膽量一次地把這個弊端揭開來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