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竹都城隍廟 ,創建於清乾隆 13 年 ( 西元 1748 年 ) ,不折不扣的古蹟,其最大特色,或許就是整間廟宇被小吃攤團團包圍的景象了。相傳新竹城隍廟的小吃從日據時代便開始聚集,一個個小推車,慢慢衍生為攤位,時至今日,其中不乏超過 50 年的古早味,吸引著在地人和絡繹不決的遊客前來品嚐。

城隍廟口我應該來過,只是印象實在模糊了,今天就當初訪。從火車站穿過護城河親水公園 ,經東城門 ( 竹塹迎曦門 ) 走東門街,便會看見主祀地藏王菩薩的「東寧宮」,再往前到中山路就是都城隍廟了。
↓ 沿路不乏小吃店和攤販,我愛的板烤豆腐來啦!

↓ 靠近城隍廟,路段圍起假日行人徒步區,預告了即將人潮洶湧的景象。

↓ 果然,好多人啊!


↓ 是不是?但見廟宇的寶蓋飛簷,只留窄窄入口,外圍全是商家了。

↓ 話說新竹舊稱竹塹,自古即有鯉魚穴的傳說,而城隍廟即處於鯉魚穴口部,鯉魚尾在十八尖山,幾乎貫穿了整個市區。因此在這邊設置了一座八條鯉魚拱護著上面一條即將化成龍形的鰲魚的石雕,象徵鯉躍龍門,新竹從舊文化脫胎化骨為科技大城的寓意。水池邊,坐滿了享受美食的遊客。

↓ 熙來攘往的人潮中,不需要太刻意便會發現一人氣 no.1 的店家,猛一看還以為是「海瑞槓丸 」,但其實是「郭潤餅 」 —— 招牌退色成那樣都不修,一整個生意好到無須門面的概念。

↓ 都懷疑我是怎麼找到空隙勉強拍到這張的。祖傳四代 80 年歷史的潤餅能賣到如此盛況,讓人不得不承認在地小吃的神奇魔力。

↓ 風城新竹最知名的傳統特產除了槓丸,當然非米粉莫屬。


↓ 城隍廟入口肯定不只一個,但以郭潤餅、苗楊冬瓜仙草絲旁的虎邊最為擁擠。

↓ 終於擠進來,可以說,除了廟前廣場留了一部分空間,整個廟埕滿滿規劃為小吃攤。「阿忠肉圓 」、「連家阿婆小吃」,都是擁有兩個店面的知名店家。

↓ 立刻發現好大的槓丸。

↓ 新竹肉圓 ,明顯個頭就比彰化肉圓小,點綴著紅圈印記。外皮以在來米米漿佐以番薯粉和太白粉製成,具透明感有咬勁。但是最為顯著的特色是內餡以紅糟調味,豬肉餡料佐以紅糟、糖跟醬油,再加上剁碎的青蔥 ( 或加竹筍 )—— 紅糟,就是新竹肉圓最大的特色。


↓ 台灣的肉圓有分蒸派和炸派,新竹肉圓先蒸,食用前再以低溫油炸,起鍋後淋上醬油、甜辣醬再給客人。


大部分的攤位,真的就不脫肉圓、槓丸、炒米粉、魚丸、燕圓 …… 等品項。

↓ 「連家阿婆小吃 」的魚酥魷魚蛋酥羹頗有特色,油炸後剪成適口大小的魚酥有打中我,而且最後還會加上宜蘭名菜「白菜魯」裡的蛋酥,那滋味,想起來就過癮。


↓ 魯肉飯、肉燥飯,那不消說就是傳統小吃的必備項目。

↓ 城隍廟賣肉燥飯最出名的便是這間「柳家 」。現在是下午 3 點,排隊外帶的人龍竟然圍著攤位繞圈。我這張真是耐著性子才等到,不然一直有人打眼前過,將鏡頭擋住。


過年期間,廟內繚繞的香煙、攤位的鍋爐熱氣蒸騰,使廟口小吃現場如此強強滾。而今日剛好有酬神的歌仔戲台演出,即便是文戲,都使得整個氛圍更加傳統、更加熱鬧有趣。

感覺現在要看到野台歌仔戲都不容易了。


我今天沒什麼胃口,只覺得熱,因此飽飽眼福即可,有機會再揪人來大快朵頤。然而除了廟口小吃,城隍廟周邊也有許多遠近知名的必吃美食,短短時間無法盡搜。

↓ 譬如城隍廟對面路口這家「西大發爆漿城隍包 」,據說是城隍爺乾女兒托夢找上老闆,老闆向城隍爺請示研發的多汁肉包,看現場排隊排成這樣。珍珠控的我,看菜單還有款「爆漿珍珠奶茶包」,好想買一個來吃喔!

↓ 中山路的「廟口鴨香飯 」,是吧?又一排人龍,桌位都放到騎樓上來了,看起來就是不同組客人必須併桌。唉,也是先筆記,下次再來攻陷。


大約就半年而已,這番熱鬧景象怎麼有恍如隔世之感?期望陰霾快快過去,迎來可以隨意出遊的快樂日子。
大少爺的攝影遊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