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回到高雄都會有不少驚喜等的自己,熟悉或是陌生的地方,一段時間就會發現又有新的設施,新的小店……等,這幾年的高雄真的是越來越美呀!!
其實會發現「內惟藝術中心Neiwei Arts Center」其實是因一家咖啡館,並不是那家咖啡館多有名氣,而是因為自己想找間可以曬到太陽的咖啡館,所以就找到了Akau Coffee 猻物咖啡馬卡道店,而咖啡館就在內惟藝術中心裡頭;一個很喜歡的空間,全白建築很吸睛,一開始還會讓人疑惑,這是不是附近豪宅的銷售樣品屋呢?
內惟藝術中心Neiwei Arts Center
網站:https://www.nwac.org.tw/tw/
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NeiweiArtsCenter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馬卡道路329號
電話:075538935
開放時間:11:00~21:00
休館日:星期一
沒想到,這竟是一個藝術中心,且「內惟藝術中心」由高美館、高史博、電影館三館共構,由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規劃設計,建築外觀呼應柴山綿延起伏的山形,以帶狀式輕量建築群的設計,與自然景觀共構共融, 以漫遊式的穿透性動線,串起典藏修復展示空間、親子影廳、文創商品、輕食空間等複合式機能……等。
嗯,這樣懂了為何是這樣的建築模樣,外觀就已經相當吸睛,入內之後也挺對味的。
當地朋友說:這裡的電影院很有名……。啊~~可惜了,我們錯過的在這裡觀賞電影的機會,期待下一次嚕。
對在地人來說,原來早也注意倒她,只是不少人只在外頭瞧,而未入內,之前還採取預約的方式,現在可是全面開放,且入內還不收取門票哦!!(電影院要買票)
我很喜歡朋友的比喻,把「內惟藝術中心 」比喻成了「富家千金 」;嗯,害我還擔心,不知道這裡會不會成了蚊子館呢?
原來這裡是由高雄美術館、高雄歷史博物館、高雄電影館三館共同扶養,所以每個爸爸都有貢獻一些資源,而電影館就承包了兩小廳的內惟戲院,和愛河電影館不同的是,內惟戲院不僅會播放老電影,還有影展片和院線片都會不定期安排……。(哇!突然好像是台北的光點華山……,好羨慕附近的居民哦!)
內惟藝術中心Neiwei Arts Center就像是一座開放式的攝影棚,處處都是拍照的好地方,走到門口前已經看到好幾組網美在拍照,也有小女生在拍影片,身後的白牆與光影,真的挺美,挺有國外的FU。
嗯,現在知道的人可能還不算多,所以還不會覺得擁擠,我覺得以後應該會超多人的吧?!
自己也是一路走一路拍,終於到了入口處(正門)。眼前的音箱讓人好奇了起來,原來是由法國藝術家阿蘭‧馮榭醞釀10年,與在地高雄市交響樂團,及高雄市國樂團共同打造的《LEARPRINT 內惟聲響實驗》 。
運用內惟藝術中心特殊建築形態形成的音場,打造了這個結合表演藝術及視覺藝術的作品,也成為館內目前最吸引人駐足的區域。
這個演出是有場次,也需要先拿號碼牌,每次的曲目也略有不同,眼前的六十五個音箱,是交響樂中的每個人的位置與樂器,模擬交響樂的演出,音箱上還標示著各種樂器的貼紙,將耳朵貼近,正是該曲目,該樂器的演出聲音,很有趣的感覺,也超特別的。
在指揮台的位置還擺放有曲譜根指揮棒,也讓人可以拍網美照,嗯,音樂不再離生活如此遙遠,根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很棒的設計,很喜歡。
我們今日的曲目是韋瓦第「四季」的第一樂章「春」。自己很喜愛的曲目,用音樂揭開了內惟藝術中心的序幕,加上今日陽光普照的空間光影,讓我初訪就愛上了這裡。
這裡有個《歷史解惟》展覽挺特別的,讓初訪「內 惟」的人可以了解自然文史、環境變遷與產業發展。
原來這裡 曾被鐵路隔絕而造就了獨特的文化,現在隨著鐵路地下化、輕軌開通帶來轉變……。
這裡還有一個很特別的「修復中心」,透過玻璃窗可以看見專業修復師正在還原藝術品的原貌,旁邊擺著紫外線燈、放大鏡等儀器,這是全臺唯一的開放式修復中心。
聽說還能預約「藝術問診」,可將家中的文物寶貝帶來「掛號」,讓修復師給予相關修復、保存的意見。可惜,那天我只看到影片,沒看到真人修復(笑)。
另外在這裡還看到了一些作品,我不確定是常設展?還是短暫的展覽?館內有不少可以讓人歇腳的地方,感覺是讓人可以散步路過,或是慢跑入過就進來坐坐到空間,真的挺有趣,很特別呦。
牆壁上有一幅超大的作品,這有點像是熟悉的救式彩繪電影海報,原來這可是泰國印度裔藝術家阿運.若望恰庫的作品,這是以《內惟戲院》為主題,一半的人物是來自 內惟,一半則是泰北,這句說是有歷史與故事,才做出的創作。
旁邊也還有幾個挺吸眼球的作品《兩個太陽》,是由高雄藝術團體「走路草農/藝團」創作,以日治時期左營桃子園因興建軍港而遷村至內惟與新庄仔兩地的歷史進行發想,再度回應了社群在邊界內外流動、遷徙的命題。
《兩個太陽》以圓形金屬鏡面折射到牆面的兩個圓形太陽,呼應兩地皆有的太陽星君信仰。
《菱角?芋頭?蒸餾水!》則結合芋葉、菱角造型的金工雕塑,與高雄蒸餾水工廠使用過的玻璃瓶,讓人遙想不復存在的內惟埤塘光景。
此外,錄像《從桃子園到桃子園》引用高美館近期典藏的《桃子園早春》,於昭和十二年(1937年)由日本藝術家田中善之助繪製,將當代水田景色填入畫作的輪廓中,想像軍事管制前的桃子園。
以為不是作品的作品(笑)。這玻璃櫃上擺放的東西,竟然也是件裝置藝術。
涂維政《內惟埤考掘》虛構了一位日治時期的植物學家,以未來考古學的角度想像內惟……。啊!!太……生活化了,真好!!
還有客家花布,甚至我們小時候的作業本……。這……不管內容為何,都超適合打卡拍照的耶!!
哈哈哈,這裡是網美天堂吧?!這個年代,拍照打卡是件重要的小事,我想,這裡從建築空間,到展品,甚至連入駐的小店也都能滿足拍照打卡的條件哦!!
在《LEARPRINT 內惟聲響實驗》旁有個「內惟閱讀」空間,若說這是一間咖啡館的設計,我想應該大家都會相信,這模樣也太像是網美咖啡聽了吧?!
這可是閱讀空間,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圖書館中的K書中心,我想,眼前的這一塊,還是更適合拍照打卡嚕(笑)。
空間旁,對面靠牆的那一排椅子更是吸引了我的目光,我心想,這些椅子都是真的嗎?
這……完全都是經典的大師作品,不知道是否是真品,如果是的話,那價格不菲囉。我,挑了幾張喜歡的椅子坐了一回,覺得好幸福呀!!
之前在伯明翰居遊的時光,羨慕伯明罕圖書館(Library of Birmingham)捨得用大師名作的椅子來給大家使用,我好羨慕的呀!!如今,在高雄也能如此,真是太……棒嚕!!這幾張椅子,真的很……厲害呦!!!
還有一區開放式的文創商品區,這裡一車車的陳設方式,很有創意市集的感覺,喜歡的話,再直接拿去結帳。
哇!!這……很良心商店的模樣,自己看了倒是挺佩服得呀!!
電影院,還未有機會進去,期待下次嚕。雖說不大,但似乎挺精緻的耶!
還有一間店,我....誤以爲是「賣湯」的店,啊!原來這個位於三角窗的是「SO_UP 輕食館」。
我……要不是整理此篇文章,我還以為是 SOUP ,心想著下回要去試試這裡的湯……。
原來是一間輕食館,這裡販售 蔬食料理,聽說有厲害的咖啡藏在裡頭,世界冠軍烘豆師「賴昱權」的「握咖啡」;嗯,下次一定還要再來補考嚕。
「內惟藝術中心Neiwei Arts Center」外面、裡面都很美哦!日、夜氛圍也都不太一樣;裡面的公共空間也有一些作品跟植物,那玻璃窗內的造景植栽,有著韓系與日式的氛圍,嗯,透過外頭照射進來的光線,無非又是一網美打卡的好地方。
哈哈哈,這是個藝術中心?還是根本是網美們的拍照樂園呢?我上了官方網站之後,驚了一下,藝術中心也太……貼心了吧?還有網美拍攝點 一欄,介紹 「內惟藝術中心Neiwei Arts Center」的拍攝點。嗯,還不用收門票,大家還不快來嗎?!
...............................................吃喝玩樂,沒有終點
快樂雲@FB、happycloud IG INSTAGRAM,
按個讚, 大家一起在全世界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