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座落於太平洋上的蘭嶼,全島不到四十五平方公里,是南島民族遷徙歷史上,最明確的一處標記。蘭嶼的達悟族人幾百年來,依著海洋生存,是台灣原住民中唯一居住於離島的民族。由東清、野銀、紅頭、漁人和椰油六個部落所組成的達悟族,創造出獨特的飛魚祭文化和神話傳說,是每個台灣人熟知的。
古人的智慧—順應氣候的考驗

不那麼被本島漢人所知的,便是達悟族人對於傳統房屋建造的用心。相傳幾千年前,過去的族人曾觸犯到大自然和神祇的禁忌翻開了珊瑚,造成了長達十年的大洪水氾濫。這樣的傳說隨著族人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造就了達悟族人刻在骨子裡對自然的崇敬之心,並將他們的生活和文化與這片山海緊緊相依。
漸漸地,蘭嶼島上出現了一種名為「地下屋」的屋舍,這樣的屋舍結構不僅能夠幫助族人對抗島上高溫多雨的氣候,更能對抗一到夏日就侵擾不斷的颱風。對他們而言,地下屋是族人與山海共存的和諧象徵,和祖先傳承下來的技藝智慧。
時代變遷-野銀地下屋的堅強

幾百年來居民一直如此生活著,卻在 1966 年,當時的國民政府以改善居民生活品質為由,強制拆除了許多地下屋,於是這樣的景象漸漸地在新一代族群的生活和記憶中被淡化,現如今只能於最東部的野銀部落中看見比較完整的傳統屋瓦了。
走訪當地人稱為馬鞍藤的野銀部落,現如今仍選擇居住於地下屋的大多都是族裡較年長的長輩,我們能看到的地下屋,普遍為了島上著名的飛魚季所設計,族人將主屋的結構建築以下凹式空間型態建造。

地下屋的主人說,建造一棟要歷時三年之久,從一開始先告知家人,分工合作、規劃分配、開墾地種植水芋、上山蒐集建造所需的木材、木板、竹子及藤條。地下屋木材來源,通常是由爸爸與家族親戚一同上山砍伐取材,由各家族世襲所有,各家族會於樹幹上標示記號,以示家族所有,常取用的木頭大多為龍眼木與麵包樹。規劃中的每一處細節都可以看出達悟族人對於自然的尊重和人倫關係的重視。
台東蘭嶼|朗島部落巡禮 | 洄島生活節

「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在蘭嶼的地下屋表現得淋漓盡致。為抵禦強勁的東北季風跟夏季強颱,達悟先人將房屋蓋在海平面之下,更形成了冬暖夏涼的優點。
來到這個全島地下屋保留最完整的野銀部落,跟著在地下屋長大的專業解說員的細細訴說與引領,走進蘭嶼的生活與傳統文化,深度蘭嶼之旅即刻啟程!
體驗長度:一個半小時
曬飛魚官方訂購→https://zazawanzine.rezio.shop/zh-TW/product/39823
閱讀全文請點此:蘭嶼,人之島的傳統地下屋:帶你揭開古蹟的神秘面紗
原文來源:曬飛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