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爺慢慢走!走的是尋悠,走的也是健康,平日&假日放慢腳步走訪台北城市中的每個街角巷弄……。

有些路現在不走,可能就一輩子都不會去走了。

老爺很喜歡雙北的河岸,這次走的路線是台北南岸,台北南岸在哪兒呢?老爺管他是位在台北市南向的水岸囉!這次的路徑規劃從捷運公館站4號出口,再沿著新店溪河岸步道一路步行到萬華的糖廍文化園區,用Google Map做的路徑規劃大概是9km,就是走健康的啦!
一走出捷運公館站4號出口,其實馬上就要面對這趟徒步旅行的挑戰,因為面對的正是熱鬧的公館商圈,走與不走就在一念之間。當然老爺是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怎麼會為了這麼一點小小的誘惑就不走了呢?不過話又說回來,當然還是要買個知名的紅豆餅吃吃,才不會對不起人家紅豆餅是吧!
先說喔!老爺不是美食專家也不是專業網紅,只是單存紀錄老爺走過的足跡與大家分享而已,所以好吃的咱們就輕輕帶過囉!首先在捷運4號出口旁的羅斯福路四段24巷,這個巷子還蠻「大條」的很好認,巷口一邊是星巴克另一邊是校園書房,左轉直走會接上思源街,說到這思源街或許講街道名大家會比較不熟悉,如果跟大家說自來水博物館應該就會比較熟悉。
因為這次走的是水岸,自來水博物館跟寶藏巖就路過而不進喔!

橋梁!連結河流兩岸的生活命脈
首先沿著思源街直走穿過越堤道就會抵達公館水岸廣場,這裡是一個緊臨新店溪的公共空間,也是河濱自行車路網主要的休憩中繼站。這邊有個觀景平台假日大人小孩人潮還蠻多的,在平台的右側有一座紅色拱橋是永福水管橋緊鄰著永福橋,成為雙北各橋樑獨一無二的特色。
話說民國73年(1984)完工,直徑達2.4公尺的永福水管橋曾經是遠東地區最大口徑的水管橋,台北端就是台北市自來水事業處本部,早年台北都會區因為工商業發展與人口增加,面臨自來水供應不足的問題,臺北自來水事業處於民國69年(1980)開始規畫興建一座跨越新店溪的大型水管橋,將新店直潭淨水廠處淨的自來水供應給大台北地區居民的使用。永福水管橋是這一趟水岸徒步旅行路徑上的第一座橋,那麼第二座橋在哪兒呢?
哈哈!其實它就躲在水管橋旁邊哦!嗯~永福橋跟永福水管橋比起來顏質差了一點點就不拍囉!永福橋,原本被命名為福和二橋,也是一座跨越新店溪的橋樑,連結台北市中正區思源街與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也是雙和地區與公館之間的聯絡橋樑。
當初是為了解決台北市與中永和地區日漸擁擠的交通流量,減輕中正橋與福和橋的交通流量,計畫在新店溪上興建一座全新的「福和二橋」。為避免在同一河段上建造過多橋樑,影響新店溪行水與上游水壩洩洪的功能,相關單位決定配合永福水管橋的興建,將這兩座橋樑「合而為一」,共同使用同一橋墩,達到外觀整齊一致,二來也可減少工程費用開支的目的。於是乎「福和二橋」於1982年5月動工,於1984年7月間完工,在通車啟用之前臨時決定易名為「永福橋」。



繼續沿著河岸步道走,都是大片的綠地蠻舒服的,有來來往往的單車過往,稍微駐足觀看一下可愛的小瓢蟲,還邊走邊「便便」,草地上的蒲公英和通泉草算是常見的野花,但也是蠻吸睛的。停下來拍了這幾張照片,因為中正橋正在改建,工區不美麗所以快步離開,也就沒有拍下中正橋的身影。

走過中正橋來到旁邊的中正河濱公園,拍下了白天映入河面的倒影,可想像夜間燈火倒影應該會更美麗。
這裡也要稍微說一下中正橋,今天經過的第三座橋中正橋舊名為川端橋是連接台北市與新北市的重要橋梁,因日治時期與台北市川端町(今水源快速道路附近)連接而得名,戰後擴寬並改名為中正橋。
此橋跨越新店溪,連接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三段和新北市永和區永和路二段,為市道111號的一部分,完工於1937年,為聯絡永和地區與台北市之間的重要聯絡橋樑。中正橋目前正在進行改建工程,根據市府新工處的網站公告,改建後的中正橋將會變得很厲害喔!

上面這張照片怎麼就直接跳到萬板跟華翠大橋了呢?華中跟光復兩座橋呢?只能說「金拍謝」出門忘了帶點吃的,肚子已經咕嚕咕嚕叫,就從馬場町穿出去找吃的,順便截彎取直一下,從環南市場附近再走回河濱步道。
原本如果是順著步道走,會經過華中河濱公園,這裏其實是一個大凸角步道也蠻長的,所以就偷工減料一下下跳過華中跟光復兩座橋囉!萬板大橋是台北市萬華區與新北市板橋區之間的橋梁,又名華江二號橋,一樣是跨越新店溪,板橋端引道一帶曾是「古早古早」以前的大同水上樂園的一部分,名稱因此橋接通台北萬華區與板橋之間道路而得。
另外一座華翠大橋比較特別是因為它有一段「落落長」的歷史,簡單來說就是它參與了台灣的鐵道史,是鐵路地下化後改建而成的一座橋樑。

雙園河濱公園緊鄰華江雁鴨公園也是新店溪與大漢溪的匯流處,是這次台北南岸之旅河岸部分的最後一站,其實如果大家有機會徒步走過整個雙北的河岸,就會發現台北淡水河系經過努力的整治之後,河水不再是以前又黑又臭的印象,而且河岸也增設了不少設施,大大提升了民眾親水的意願。現在就要離開河岸從堤外的長順街轉往一個或許會讓人家覺得不可思議的地方。

對!沒錯!
誰說只有中南部有糖廠,台北市萬華區的糖廍文化園區是北台灣第一家的製糖廠,以前是以甘蔗壓榨方式製糖,舊名為「台北製糖株式會社」,後來因為製糖業日漸式微而停產改以貯糖為主。2011年時台糖將這裏改為糖廍文化園區,將早期製糖的古蹟保存下來了,經過園區努力的保存台灣重要的文化資產,很難想像老台北的曾經會在這裡出現,而糖廍公園現在也變成附近社區居民的日常休憩場所!
在園區的一隅是以甘蔗田微景來述說當年的景象,而另外一邊擺放一台從溪湖糖廠運過來的1967年製機車頭俗稱五分車後面還掛著台車、貨車和守車。為什麼叫五分車台語叫「五分仔車」是因為它曾經是台灣農村甘蔗產業特有鐵路,因為甘蔗專用鐵道的軌距寬僅76.2公分,為國際標準鐵軌的一半,所以叫做五分車。
而一般看到的台鐵火車的軌距是1067mm ,俗稱「七分車」因它的軌距約是國際正常軌距的十分之七左右。
一生值得一次的深切體驗 搭乘的五分車
至於五分車,台糖在中南部也有幾個糖廠有體驗的搭乘路線,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搭乘看看,一路慢慢的扣囉扣囉的在田野間慢行,偶而也會經過平交道還蠻好玩的!
其實老一輩的人看到五分車,大概就會知道早期這種車是專門在載甘蔗的,只是現在這五條觀光路線是搭載「人」,園區這台展示的五分車雖然是擺放在戶外,但是從外觀塗料以及結構,就可以看出園區真的很用心在維護這台「老車」。
目前台糖五分車的體驗搭乘地點
彰化溪湖糖廠、嘉義蒜頭糖廠、台南新營糖廠、台南烏樹林糖廠、高雄橋頭糖廠等五個地點。
位在台北市萬華區大理街132之10號的糖廍文化園區,或許有人會以為有華山文化園區或松菸文創園區的那種感覺,但是實際走上一趟後,發現其實它是隱藏在巷弄裡的一個文化園區,因為入口位於160巷20弄……,雖然還有三棟古倉庫建築,但是……嗯……啊……,所以如果是走馬看花,還真的是會讓人覺得小小的沒什麼看頭,但是如果選擇站在五分車前的倉庫,面對五分車去細細品味,遙想過往農村時代製糖的場景,或許也能在城市中讀出古早老台北的味道來,走走看挺不錯的!
糖廍文化園區怎麼去
公車可搭乘:667時報大樓站下車
1、18、38、568,907華江橋站下車
自行開車園區有地下停車場
防疫期間開放時間依園區規定請電洽:02-27208889
★老爺沒事先查詢開放時間,所以沒能入內參觀園區室內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