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從2011年起,某運動品牌便發起玩登小百岳的活動,至2020年12月31日止,有1,034人達到50座小百岳認證、656人已完登100座小百岳,逾11多萬認證人次,可以說是台灣最熱門的登山認證活動。我則因前幾年都在爬百岳或中級山,一直到最近才知道這活動。
今年雖已邁入第十年,不過為時未晚,這樣親山、愛山、擁抱大自然的活動.對後疫情時代的我們很受用,於是我最近幾乎每周都來找小百岳報到。

首先要先買好認證手冊,認證需去官網上傳與手冊和三角點合拍的照片,這樣就可以參加抽獎,照片越多,中獎機會越大。正式拿到小百岳認證手冊,當然就繼續小百岳的收集,許多曾走過的山頭,因為沒與手冊合照過,就得重來了。

這次征戰的是李崠山,著名的李崠山古堡就同在一處,雖然李崠山的登山路線有好幾條,但我們選擇的是最輕鬆的李崠山步道,先要開車從內灣往那羅的方向,在宇老切進產業道路,最終抵達李棟山莊。
李棟山山莊是斑駁的木造建築物,要進入登山口 ,一定會經過它的大門。大門猶如城門,這裡會收取清潔費20元,疫情期間還須量體溫並實聯制。


李棟山莊還有個誠實商店,採自助式 : 自己付錢,自己拿東西。

過了山莊的大門,登山口便在後方,起登前。別忘了敲一下平安鐘。祈求山神的保佑。




李崠山雖然海拔不低(1914M),卻因起登點李棟山莊夠高,所以只需爬升400公尺,很輕鬆,半天就能走完。由於天氣好,走在陽光裡的感覺,既舒服又自在。
古道是緩緩的彎道蜷曲而上,為滿足健腳族群,陸續又開闢了垂直方向的階梯捷徑,兩條路每隔一段,就會交會一次。
看到這導覽牌子,就知道快到了!
李崠山的三角點在李崠山古堡內,據說古堡乃清朝李棟將軍為撫番始建,當時因原住民有出草殺人的習俗, 於是清朝官府派遣李棟來到這裡勸導各部落,以革除這一風俗。李棟下山後,原住民便以「李棟」的名字來命名這座山。
及至日據時代,當年泰雅族人常對駐紮日軍襲擊,日人因而重修此為防禦堡壘。1913年(大正2年),日軍在李崠山頂設立討伐隊司令部,並由新竹、宜蘭、桃園三個方同步進軍,此役泰雅族人傷亡慘重,最後各部落只好繳械投降。
古堡的格局大致完整。四邊形的城堡,長邊約28公尺,短邊約22公尺,大門設於西北側,門外設一牆堵,以防砲火攻擊大門。堡壘四壁及稜堡共有31個射口(銃眼),做為防禦之用。
堡壘牆壁厚達60公分,上層採砌磚,下層以鐵絲混凝土構成,中間夾以土壁。這是由於當時鋼筋不易運送至山頂,所以改採鐵絲綑紮,再灌混凝土,以強化牆壁的結構。上層的砌磚,因時間久遠,雨打風吹,紅磚或已剝落,或風化成易碎的磚粉,有崩毀之虞,故城牆禁止遊人攀爬。
李崠山古堡於2003年(民國92年)被新竹縣政府列為縣定古蹟,並以泰雅族語「TAPUNG古堡」登錄古蹟名稱。TAPUNG古堡,海拔1914公尺,據記載是北台灣海拔最高的歷史古蹟,可能也是全台海拔最高的歷史古蹟。它見證了日本殖民台灣、以武力征討台灣原住民的歷史,當加妥善保存及珍惜。
又回到山下的李棟山莊,這是第一代堡主朱萬鶴親自搭建的木造城寨,極具歷史意義。如今朱老爹年事已高,住進榮民之家,後繼者仍秉持者服務山友的佛心,繼續守護山莊。這裡有茶樓、文物館、自助商店、臨時住宿,還有防空洞……等有趣設施。
說起第一代的朱莊主,是退伍榮民,年輕時隨國軍轉戰來台,曾參與中橫公路的開闢,後來又轉赴新竹尖石鄉參與道路工程,因而與李崠山結緣。30幾年前,他選擇在此落腳,獨立建造「李棟山莊」,經營民宿。當時馬美產業道路尚未開闢,登山客得走好幾公里的山路才能抵達這裡。
李棟山莊曾經有過一百多名山友同時住宿的記錄,而如今因交通便利,登李崠山可一日來回,山莊的民宿生意逐漸沒落而劃下了句點,如今山莊的房舍亦逐漸破舊,朱莊主亦年老,只能將她交給後繼者了。
我們遇到現任莊主蔡大哥,也是個豪爽的俠義之士,感恩您的傳承,讓後人見證李崠山的傳奇。但願他也能一代接一代,源遠流長。愛山的你,別忘了撥空前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