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南竿島,四天的馬祖行匆匆而過,當又踏上福澳港時,有一種依依不捨的心情,但還是有未走完的行程,馬祖酒廠也是我們今天參觀的一個項目,馬祖酒廠中的酒窖存放的「馬祖高梁」它的商標,只是從民國一0三年已改為八八坑道的商標,已經標售給了世華銀行,而現在坊間而販售的八八坑道酒類,已經不是馬祖酒廠所生產的了。
八八坑道是馬祖酒廠儲酒的地方它本來是一個天然山洞,當地居民用來躲避海盜之用;後來國軍擴建規模作為儲放戰備的坑道,落成時正逢蔣公的八八壽誕,八八與發發又音近,因此命名為「八八坑道」,戰地政務解除後,軍轉民營後便是馬祖酒廠窖藏老酒與高粱酒的最佳場所,我們也在那酒香四溢的坑道中參觀時,就有那種無酒自醉的感覺!
從八八坑道走到了馬祖酒廠,面積不大,院外堆積了一壇壇的酒缸,大紅綢布封口,大風刮來滿院一片紅在隨風飄舞,進了展廳看到展室擺放的都是各個年代馬祖酒廠的產品,觀看介紹的影片後,展覽廳的一角有個品酒區域,我們也就不客氣的佐著小桌子上擺的花生嘗嘗這個不喝白不喝的免費樣品酒,大家也交換意見,研究到底要買那種酒帶回臺灣。
午餐導遊將餐費退回給我們,這作法很窩心,讓我們自己找含有當地特色的餐廳,吃些道地的馬祖風味美食,吃完午餐在附近的商家逛逛,每人都滿載而歸,我把記憶留在心裡,也帶些拌手禮回家,用來重溫旅程中的好滋味!
最後的行程是參觀馬祖民俗文物館,位於馬祖介壽公園內,文物館沒什麼特別,卻是遊人認識馬祖最佳去處,但是讓我詫異的是馬祖五島四鄉不足萬餘人的一個小縣,這個文物館還有一定的規模,正如在馬祖民俗文物館的建館碑誌有一段文字,「文物乃前人智慧結晶;族群發展取決于歷史之厚實,遊子魂縈故里則以文物為憑依」,台灣能有今日的繁華榮景,不能不飲水思源,感激馬祖前線軍民枕戈待旦,誓死戍守彊土的心志,當然過去戰地政務的限制,馬產的建設相對落後,但仍保持著一份樸實自然的風景,馬祖軍民走過的路、做過的事,都是滋養馬祖每個人的成長,我們更重視曾有的過去,才有邁向未來的基礎。

往來東西莒之間都需乘坐快艇前往,往返也只要十來分鐘。

而這艘貨輪也已滿載,裝滿貨物前往大陸的港口,兩岸之間的小三通已架起兩岸間的橋樑。

又回到了南竿,看到福澳港中已停靠由基隆駛來的「台馬」輪正在御貨,台馬輪每天都有一航次來往基隆和馬祖之間。

一早有段自由活動時間,我走到了南竿的獅子市場,裡面有許多馬祖的漁貨,市場是南竿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市集,在逛市集時也不免嚐嚐當地的蚵餅,當然也買了一些當地的乾貨海產。

逛市場可以更體驗馬祖人的日生活,來馬祖玩可以吃到淡菜在馬祖最大的市場,賣最多的也是淡菜,我想賣一些曬乾的淡菜可是一直沒找到,馬祖的行政區位在南竿,南竿也是馬祖最熱鬧的鄉鎮,山隴白馬公園附近走進巷子,仍可發現一些老店,獅子林市場內有很多好吃的小吃,炸蠣餅是由麵糊、粉絲、蚵仔做成,之後再放入油鍋炸口味有點像在台灣早年吃的蚵嗲我嘗試一下味道鮮香。

白馬王射鳝塑像,山隴白馬尊王為福州鱔溪白馬孚佑王祖廟輾轉分香而來,是漢代初年閩越國的第三王子,名為「騶寅」,依據清代《閩都別記》記載:「無諸傳騶郢為閩越王,騶郢第三子名寅,年少英勇,精於騎射、百發百中,常騎白馬,軍中號為「白馬三郎」,鄰國皆懼。

配合地方信仰,在「山隴白馬公園」,打造一尊白馬尊王雕像,展現地區信仰精神,附近介壽獅子市場是南竿居民一天生活的開始,攤商也都是一些上了年級的老年人,販售的時間也只到上午十點,就收攤了。

1956年即成立的中興酒廠,於1969年更名為馬祖酒廠,由於遵循古法釀造,酒味香醇,馬祖酒廠中的酒窖存放的「馬祖高梁」它的商標,只是從民國一0三年已改為八八坑道的商標,已經標售給了世華銀行,而現在坊間而販售的八八坑道酒類,已經不是馬祖酒廠所生產的了。

八八坑道是馬祖酒廠儲酒的地方,原本來是一個天然山洞,當地居民用來躲避海盜之用,後來國軍擴建為戰鬥連隊的戰備坑道。

走進八八坑道大門,就像是開啟了一段窖藏的祕辛,八八坑道,就位於酒廠斜前方不遠處,坑道主體由花崗岩構成,國軍進駐馬祖後,加以鑿高、挖深與強固,闢為戰車坑道,全長200公尺,可容納一個步兵團的兵力,正向出口可迎擊海上入侵的敵軍,後方出口可通往過去的南竿軍用機場。


存在山洞這樣環境就使得釀造的酒不會變味,且越陳口感越好,坑道中空氣中濃郁的酒香,聞香自醉!

馬祖酒廠展示廳面積不大,院外堆積了一壇壇的酒缸,大紅綢布封口,大風刮來滿院一片紅彩隨風飄舞。


展示廳擺放各個年代馬祖酒廠的產品,在品酒區我們也佐著小桌子上擺的花生淺嘗了樣品酒。

各種年代的紀念酒,八八坑道,從花岡岩的山腳下開鑿,冬暖夏涼洪溫穩定,酒在時間裡慢慢醇化,成為佳釀。

馬祖東湧的陳高,酒性甘醇,即使宿醉,也是不會頭疼口乾的,一句話,順口好喝,想必這款國宴酒味道更甘醇。

一走進去真太夢幻啦~天然岩洞形成的酒窖,極具神秘感的創意想像空間,作為喜歡喝白酒的我來說真是必須要來體驗一下,確是不虛此行。

用酒罈裝飾角落在這裡,你總能發現很多細節純樸的美

進入山洞酒窖,瞬間,沁人心脾的酒香撲鼻而來,放眼望去,滿滿當當陳列的是一個個封口蓋著紅布的大酒罈,甚是壯觀,仿佛穿越到了武俠片中的釀酒世家。

山洞的自然生態下,釀出的高粱酒質感一定甘醇,再往往山洞深處走就越期待下一秒又有什麼驚喜呢?在這裡總能發現很多純樸的美尤其在這自然的光影下,真美~

馬祖早已開放觀光,馬祖對許多人來說其實還是個具有神秘色彩的地方,「枕戈待旦」是當年蔣公為嘉獎當地軍民不忘複國之志而題的,現已成為馬祖最顯目的海上地標。

在「民俗文物館」中看到了當年蔣公的親筆手跡。


也看到了在漫畫家筆下的馬祖風景。

過去馬祖的戰略地位特殊,當年的前線,從「民俗文物館」的這本「典藏馬祖」能看到原始的閩東聚落透露出原始的味道,可惜我時間不夠只能匆匆翻閱也翻拍了書中一些有歷史的珍貴照片。

東引燈塔下的經國身影,令人懷念。

孤懸閩江口,屏障大台灣,烽火時期,馬祖海空戰事頻起,雙方在沿海進剿襲擊,馬祖兵事不斷,冷戰時期,馬祖是最前線的戰地,工事密築,全民皆兵全島一命,在馬祖,難忘當年的傷痕,然爾,現在的金門富裕豐足,馬祖寧靜從容,還是讓人唏噓。

馬祖的遺世獨立於閩江口外,民國四十七年經國先生的巡視當年的戰爭前哨,而現在馬祖己揭開了神秘面紗。

馬祖當年的戰地「全民皆兵」,不論男女,都要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

歷史事實是無法改變的,不論兩岸關係如何發展,歷史事實不能抹掉的,照片刻畫當時的戰地生活,四五年級生重睹,往事歷歷如躍眼前。

看這些歷史照片,想想當年阿兵哥比當地居民還多的那個年代,就是枕戈待旦。

民俗文物館,在此可瞭解馬祖歷史和聚落發展,馬祖傳統建築風格和厭勝物,並仿製了馬祖民居建築內部,以及當地居民生活使用器物,航海使用的帆船、漁具和釀酒過程同時展示了馬祖當地生活形態及遺留下來的文物。

筆家筆下的馬祖,是多彩的,畫裡還隱藏著許多古早歲月的寫實風光,我沉醉其間,也翻拍了一些照片慢慢欣賞這有古韻的馬祖歲月。


這幅畫讓我對芹壁這個古時的聚落充滿的想像力。

用比較深的顏色畫出老舊的古宅,我一直想這位畫家用深的色彩懷古撫今其實也蠻真實的。


馬祖的美在於它的原始、自然、鄉土,前線的象徵也漸漸的淡了,當年的歷史足以讓人感懷,現在馬祖的人不多,地不大、不繁華,但.....多元的閩東文化和豐賽的自然景觀,值得前往一遊。

畫家筆下多彩的芹壁聚落美的非常精彩。



枕戈待旦照壁前的公園,視野良好,可眺望南竿的大部份區域。

超級大砲,人在砲旁顯得好小,來到馬祖憑身份證就可以到「大砲連」感受一下巨砲的身影撫摸砲身。

240榴彈砲是前線防區口徑最大火砲,1枚砲彈重達163公斤,射程可深入大陸內陸,爆炸後足將一個足球場大小目標夷為平地,是國軍威力最強的傳統管式火砲,在軍中被稱「鎮島巨砲」。美軍當年在金門823砲戰後,以「轟雷計畫」為名,將這型榴砲由琉球運至金門、馬祖前線部署。

240公厘口徑的榴彈砲是美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使用過最具威力的火砲,可將高爆彈發射至23公里距離的目標,美軍在1950年以後,陸續將240火砲轉贈給台灣,數量最多時,國軍曾同時擁有30門240巨砲,目前在金門丶馬祖兩處外島防衛指揮部仍繼續部署使用,由於口徑巨大丶體積龐大,編制需要16位官兵才能操作。

這尊巨砲砲口直經達到240mm,可以塞進一個小孩,牆上的卡通漫畫也充滿童趣。



這管大砲射程23公里,當年砲戰時轟了一發到廈門,對岸以為台灣打了原子彈,民國58年軍方演習,也打了一發,結果震壞馬祖多處民宅,最後軍方賠償才平息眾怒,從此這尊巨砲在此養老,沒人敢再動它。

更沒想到五十一年後,台海情勢突然變得緊張,馬祖發射「砲王」 又再巨響撼馬祖全島,軍方無懼武嚇在馬祖反登陸操演中砲王實彈射擊 240巨砲震撼大地 ,「砲王」轟擊畫面震撼也就曝光巨響撼動全島,相當震撼人心。
馬祖有五座小島,人口不多,地也不大,路也狹窄,更不繁華,但自然風光及戰地遺跡卻是格外的絢麗耀眼,民風純樸,而且熱情親切,多元豐富的景觀,悠閒的海濱情調和獨具風味的美食和特產,拋開戰爭的煙硝,來到馬祖可以,細細品味懷舊與現實交錯的迷人風韻。確是值得一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