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若台灣只能選一條步道走 非錐麓古道莫屬

分享

原長 10.3 公里的錐麓古道,屬於合歡越嶺古道的殘存遺跡。由於路段多處崩毀,目前僅開放 3.1 公里,得事先申請。平日開放 96 人進出,假日 156 人。

2013 年台南 Dorm 1828 青年旅館的老闆說若在台灣只能選一條步道走,非錐麓古道莫屬。7 年後,親自走了一趟錐麓古道我才真正了解她的意思。

懸掛空中的錐麓吊橋如一條穿梭時空的青龍把走在其上的旅人瞬間帶回 600 萬年前,那時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正爭得你死我活,而台灣島便是那戰火的遺孤。島國豐沛的雨水創造了立霧溪,後者又以恨不得一秒回歸海洋母親的堅決狠狠地向下切割大理岩,造就了今日的太魯閣峽谷。

跨越立霧溪,錐麓古道正式開始,前段的林中徒步平易近人,除了零星的同路人,只剩眾鳥在寂靜之中越發響亮的叫聲與猴群穿梭枝頭覓食的跳躍。我不時拿出前一晚在花蓮市區買的自拍棒開始研究,希望抵達錐麓斷崖前能夠熟練使用。

錐麓古道的景色隨著海拔的上升,漸入佳境。到了巴達岡吊橋前,豁然開朗,群峰盡現。穿越巴達岡吊橋後,步道越加原始、蜿蜒崎嶇,不時得扶著繩索上下,常一個轉角便是一景。當地上開始出現掉落的紅葉時,錐麓斷崖就不遠了。

出林後,一條隱藏在垂直山崖間僅不過一台尺的小道就出現了。那是條稍微有轉彎與距離就會消失於眼前的步道,從入口望去,只見整片鐵灰色的山壁渾然一體不見行人,那就是錐麓斷崖。

走在有落石風險的咫尺石徑上,往下太魯閣峽谷如一隻向上張嘴吐氣的巨蚌,從它開口的裂縫中只見太魯閣的柏油路如一道刻蝕於蚌肉上的紋理,細到難以辨認。往上,筆直的石壁劈面壓來不見頂。

佇足於這樣的景觀面前,在失足與懼高的風險中,思索時間對地質的刻蝕,日人興建此步道時對太魯閣族的逼壓,與人類的渺小特別有感。台灣的歷史文化複雜又多元,但一條一台尺寬的錐麓古道已說出了 8 成。

分享

路上我邂逅了 KKday 錐麓古道健行一日團 。這含了三位加拿大人、一位中年台灣阿伯與一位台灣女孩的團隊由一位年輕的嚮導領隊。那位台灣女孩的膝蓋曾受傷,下山時走得特別慢。不僅我,就連 KKday 的領隊也意外有不少國外旅客出現在錐麓古道上。在斷崖駐在所休息時,我認識了一對美法組合的情侶。這對情侶於旅行時相識於帆船之上,兩人一同來台學中文一個月,後再以自行車環島。

我們一起從錐麓斷崖下山時,從他們身上感受的美好讓我不禁想起了我以前的旅伴。能夠在路上遇到一位興趣相投並能同進退的人不易,我衷心希望他們兩人可以一起走更遠的路,看更多的世界。

KKday 的領隊說,太魯閣的天氣與花蓮市區不同,市區下雨時古道可能依然艷陽高照。但總體來說越早徒步越好,接近中午當我們踏上歸途時,峽谷已經起風,雲霧也逐漸籠罩山頭。

2 月 14 日情人節的那天,我以錐麓古道當作禮物送給自己。對於一個旅行成癮的人來說,最好的狀態、最開心的時候莫過於在路上的分分秒秒。

旅行就是我最好的情人。

延伸閱讀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