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日…那不就是,今天嗎!?」我抬起頭看著行事曆上顯示的大大的「1」,心頭驚訝了一下「也太巧了吧!」於是昨天,我就在一種身在現場時序中的心情裡,看完了這本集10年踏查與走訪太魯閣族故地經驗,交錯著古老史書而寫成的,關於探勘、舊社與日本人的作品《百年太魯閣-尋覓歸鄉路》。
西元1914年6月1日,距今正好105年前,太魯閣戰爭開打。這場歷時83天,從合歡山打到太魯閣口,結合軍隊與警察以兩萬對兩千的懸殊差距,在聞名世界的太魯閣崇山邃谷中的血戰,永遠的改變了太魯閣族人們的命運:抵抗、犧牲與迫遷。這本書用三個部分:太魯閣戰爭始末、作者廷元與佩琪一行人的現場踏勘與珍貴影像、與太魯閣族人們的記憶和尋根故事,將過去與現在、旁觀者與當事人的角度交織成了一首屬於太魯閣族人,以及這片山林的記憶之歌。
真實而動人,是我對這本書的評價。尤其是第二部分,珍貴的現場照片、今昔對比與探勘故事結合,還貼心的附了一張太魯閣山區地圖讓讀者能神遊。雖然比例尺太小用起來稍微不過癮,但也足以讓具備基礎定位能力的山友,跟著隊伍過過紙上登山癮了。
今天,站在石門山上往東一望,看著蒼翠一片的立霧峽谷與高聳入雲的屏風山與奇萊北峰,我們真的很難想像當年的這個位置,究竟飄揚著多少煙硝,究竟有多少身著狐色軍服綁著高綁腿的日本兵從克難關與石門山經過,下到屏風山鐵線橋附近的古關原駐紮,爾後和太魯閣族展開殊死戰。
我們不會知道原來國軍寒訓中心就是當年的討伐軍司令部,
不會知道原來以前有支軍隊直接翻過屏風山南峰,
不知道原來合歡越嶺道動工的19年前,山裡早已有著樹根般的隘勇線與戰爭道路;
更別提那些與土地有深刻連結的地方本名,塔比多、赫赫斯與砂卡礑,
還有一群散居在台灣各地,時刻思念家鄉的族人們了。
不往山裡走、不到山腰與溪谷間看看,我們都不會知道原來靜默無語的山,可以講出這麼波瀾壯闊的史詩故事。我們以為的山,可能就是那些草樹巨石與山嵐的組合,美歸美,但卻少了一份躍入歷史長河之中、與之連結的感動。
如果站在一個地方,能夠喊出它原本的名字、知道百年來人們在這裡發生過什麼事,能從往日時光中撈起幾個片段感嘆其中的悲歡興衰,不是一件很浪漫的事嗎?帶來感動,正是歷史能給人們,最生活化的價值了。

這本書跟我一直以來的創作初衷,是一樣的——把山裡的故事,帶回人間。十年磨一劍,指的就是這群人的熱血與毅力。更讓我們從中看見了,登山溯溪之於休閒與心靈以外的另一種可能性。
當初只是因為愛溯溪而碰在一起的一群人,因為在太魯閣山區看多了遺址而開始研讀史料,因為史料又開啟了更多的探勘,在探勘的過程中又被現場感動而促成與族人們的認識,也結交了更多熱愛這片土地故事的朋友。山,縱貫古今,也串起了各式各樣的緣分,如同它包容著一切、默默承載著各種故事一般。
人們的故事,因為山而精彩,也因山而改變。這本書寫的不只是太魯閣百年來的故事,更是盡一份登山人的力,為族人們的歸鄉之路,疊上一塊塊嶄新的駁坎,一同期望著後代子孫,重返祖靈庇佑之地那一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