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創作沙龍
人性剖析
教育現場
逍遙遊
尋食客
有肌勵
★發文攻略★
#Hit
#New
成爲作者
貓老師
就………我是唐宇新啦!這樣
最新文章
最多瀏覽
共發表 71 篇文章
教育現場
COVID-19
孩子
COVID-19流感化前的親師生恐慌時期
從〈台灣受假訊息侵擾連9年奪冠 學者籲提高警覺〉,報導中提及的攻擊者多來自境外,同時也提及我國因為言論自由度高,導致這些假消息與真消息可以輕易的藉由各種模式滲透入我們的週邊。校園中的親師們其實也因為這些真假消息的侵擾,在新冠疫情進入2022年後受到空前未有的壓力。
2022-04-26 11:30
教育現場
老師
孩子
超感人!《什麼是最好的自己》帶給親師生教育的深層省思
最近,幾位好友來訊提到翰林出版社臉書推了一個影片-《什麼是最好的自己》,文中都提到了自己非得要到廁所裡才有辦法看這樣的影片、這影片超級感人……。可能是他們事前的提醒讓我有了免疫力,加上我本人沒有小孩,所以我幾乎是沒血沒淚的看完這部影片,然後寫下這篇深層省思。
2022-02-23 09:30
教育現場
學習
去中化恐懼?現在的青少年活在手機時代,不是黨版的歷史教學中!
一早,貓老師早餐時,又看見〈店員不知宋朝 學者嘆:去中後遺症〉(聯合,2020),然後仔細一看,又是這三位深恐台灣去中化的固定老班底:國教行動聯盟等教育團體、大學中文系鍾姓教授以及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看完令人莞爾,同時無言。
2022-02-15 11:30
教育現場
學習
學生
停課不停學前參考!2022年疫情自我檢視表
筆者在去年〈遠距學習真的會有滑坡效應嗎?以 Pagamo 整合花蓮縣教育處 Openid 整合的學習成果為例〉中提及了學生的相對因素與學習成就表現議題。此刻,筆者也僅以出版社、老師、家長以及政府政策四個角度做簡單自我檢視分析,提供各位做停課不停學之前的參考。
2022-01-14 11:20
教育現場
教育部
學習
教育部校園自由軟體數位資源服務計畫停止營運了!重點科技學院失去基礎
中止了自由軟體數位資源服務計畫,我也只能對國家的未來表示哀悼而已。畢竟行政官員對於KPI的渴望、政績亮點的呈現比較有興趣,而且這樣的亮點,也比較能夠吸引選民的注意。當然,一個微小計畫的中止,對龐大的政府而言並不代表什麼,然而,未來我們是否能夠順利的如現在總統的期待一樣,能夠在艱辛的環境下養成台灣未來真實的科技人才。
2022-01-07 11:30
教育現場
線上學習
學習
適切的人力投資 生生用平板的規劃才會更完善
筆者前陣子於專欄上,提及生生用平板可能在教育人力不足的情形下,衍生嚴重的運作問題。今天,我們就深究一下生生用平板背後潛藏的真實問題-這是一場最便宜的投資。
2021-12-28 17:15
教育現場
老師
孩子
4年200億經費達成國內偏鄉一生一平板 會不會是一場災難?
這個問題第一個就回歸到「管理者」身上,以現行機制來談,教育部以及所屬單位根本不曉得現在的管理者,在偏鄉不是別人,就是兼任教師,這些兼任教師通常課堂都多到一個爆炸,也就是單就一個正式或代理教師在一週滿堂20節的情形下,人力是完全無法負荷這件事情的!
2021-11-29 10:40
教育現場
孩子
老師
窮不能窮孩子 一餐37元的學生午餐該不該漲價?
我們希望孩子能以相同的感受享受每道由政府規劃的營養午餐。只是當「『不是慈善事業』學校營養午餐想漲」這類的新聞再起時,我們卻很難想像學生究竟在中午時吃的究竟是什麼樣的午餐。
2021-11-25 10:30
教育現場
老師
孩子
從PaGamO素養品學堂數位服務 評估學生閱讀素養能力表現
認真說起來,台灣能夠做教育數據分析的人,真的很少。對貓老師而言,這些不過就是做好玩的而已,做這些數據分析、甚至與葉丙成的PaGamo團隊討論使用情形,目的只是在「找尋對學生學習助益更大的可能性而已」!
2021-11-17 10:45
教育現場
老師
孩子
下個聽孩子們說話的老師 在哪裡?
「老師,你明年會不會不來了?」這句話,想必大家應該耳熟能詳。不過說這些話的老師現在在意的,並不是自己留在學校裡面了。而是自己在外面的講習有多少場、講師費給少了、這場研習學校沒有給我公假……這樣的議題。
2021-11-09 11:20
教育現場
老師
校園
台北市學生自備3C上課 計畫會成功嗎?
昨日(2021.10.18)台北市政府發布了「北市推學生自備3C上課:未來平板就像鉛筆盒,是隨身學習工具」,仔細閱讀內容後,也會發現這個計畫大抵就是沿用2017年的規劃,然後成為一個選舉前的牛肉,讓家長與學生成為下個實驗的基準而已。
2021-10-21 09:45
評論
趙少康
究竟孫中山有沒有從課本中消失?看趙少康等人挑撥國族認知的意圖
趙少康與吳淡如在看事件時,刻意挑撥國族情緒的意圖是否有成功呢?只要各位以「孫中山」、「課本消失」這兩個關鍵字搜尋一下,就會發現最少有57,400 項結果,也就是在網路上可以遇見的事實就是『他們兩個成功了』。不過在意的人恐怕只有吳淡如,因為她的粉專現在除了業配之外,大概就是攻防雙方來來往往的文字戰而已。至於趙少康這人,你就可以發現他老神在在的正在準備他的下場文字戰鬥。沒錯,這老藍男果真如當年一般神勇,只要能鬥的,他絕對不會放過任何機會。
2021-10-05 10:51
教育現場
開學了!嘉義小而精的教育創意——課後收托機制
這或許是個人的歧見,不過以基隆與新竹兩個省轄市而論,基隆市具備獨立的海港資源、新竹市則擁有靠近竹科的地理優勢。兩相比較之下,嘉義市本身並沒有對應的地理與科技資源,加上鄰近台南、高雄兩個直轄市,在兩條高速公路的磁吸效應下,能維持一定的居住人口就已經是一件很不簡單的事情之下,以政策推展與規劃這兩件事情,要超越人口、地理、資源因素超越嘉義市的兩個直轄市與省轄市,真的是相當的困難。扣除疫情問題之外,其實嘉義市早就與嘉義大學簽署合作計畫,針對國小設計課後照顧班。期初的目的是為了家長的朝九晚五,以及加班時間的問題而設計的社福機制。相關的師資均受過兒童品格教育與生活能力訓練、學習領域學習指導及親職教育等課程培訓,除協助媒合就業之效,也提供學校多元適性的人選以供課後收托開課運用。
2021-09-01 11:33
教育現場
科技快解
開學季到來!家長如何選擇孩童的數位穿戴設備?
在自己有了小孩後,更開始細密的思考幾個問題:我要如何讓孩子跟我聯繫、孩子帶手機去學校有遺失與不專心的風險、老師也不希望幼兒園的孩子帶手機去學校、家長想知道孩子究竟經過了哪些地方、如何讓孩子喜歡用這些設備跟家人朋友間聯繫......諸如此類的問題,也就在開發的過程中不斷來回反覆衝擊,為此他也做了不少的訪查。
2021-08-11 11:57
教育現場
COVID-19
學生
疫情下的開學授課,一場行政、教師、家長三方角力競賽
筆者必須提醒教育部注意接下來的開學風險,就單以九月二日開學,學校假設要開課發會經過家長會同意授課模式來算,學校至少要提前一兩週的時間進行準備。也就是以最大安全日數來算,學校必須於八月十九日前必須做好應變措施,才有辦法面對開學、授課模式與所有相關資源安排的規劃。但,可以確定的一件事情是,開學究竟要如何是好,現在就完整的變成一種三方角力的競爭。迄今仍無人能在角力下定奪方案,讓憲法的生命權與教育權得以在疫情不穩的局勢下,找到一個協調點。
2021-08-05 12:18
教育現場
線上學習
教育部
疫情過後新學期,政府該為教育做些什麼
2021新學期面對疫情危機下,政府該為教育做些什麼,筆者憂慮的與葉丙成教授7月3日在臉書上的發文一樣「台灣的老師一天到晚只能找網路上免費的服務來用。一旦聽到要收錢了,大家就人心惶惶……台灣是學校、老師什麼買軟體服務的預算都沒有」。沒錯,台灣在疫情期間所經營起來的數位教學長城幾乎都架在人肉與血汗上,畢竟我們不是花木蘭,也不是活在那種「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時代。因此也必須提醒政府部門,針對這樣的需求編列必要的經費,無論是租賃網路服務亦或是軟體服務,甚至是專長教師的疫情任務編組與公假調用機制,也必須周全思考。如此才得以讓老師們具有足夠的能量,未來面對更嚴酷的疫情局勢,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服務。
2021-07-13 11:01
教育現場
線上學習
老師
遠距學習真的會有滑坡效應嗎?以 Pagamo 整合花蓮縣教育處 Openid 整合的學習成果為例
筆者相當喜歡「只有遠傳,沒有距離」這個廣告,也相當佩服二十年前和信電訊所拍攝的「言而有信」篇廣告,兩個廣告就是在告訴我們電信數據服務的進步將為我們帶來多大的改變。 只是沒想到在2021年,台灣因為疫情讓這件事情於教學上完整呈現。 然而,多數人對於遠距課程學習的定義多與世界各國的分析一樣,多停滯在「遠距,必然造成學習的滑坡效應」、「貧富落差,必然造成數位落差」(教育部舊金山辦事處,2020)。然而筆者在109學年度結尾之際,將兩個班級(後以A、B兩班代稱之)、七個科目做了數據分析,同時整理了老師的遠距授課模式,發現到「但在遠距學習下,學生的學習成就反而有成長的趨勢」,而且我的服務學校正是每個文獻中探究的偏遠、鄉村邊陲、弱勢家庭學生多的學校。
2021-07-07 12:32
教育現場
疫情下偏鄉教育實景(四)燒錢助人的教科書出版業
在現場教師的抱怨聲浪中,很少有人去思考一個問題「台灣的教科書出版業其實過得很辛酸」。然而,台灣教科書其實設計的相當精美,但筆者會用辛酸兩個字形容,其主要原因也在於教科書的定價太低!筆者在「課本的溫度,教科書業者說不出的苦處」(2020,udn,唐宇新)中也特別提到台灣的教科書有夠便宜、原本送的教具沒有了等問題。
2021-06-23 11:24
教育現場
教育部
線上學習
疫情下偏鄉教育實景(三)相互協援的教師社群與教育領導者的貢獻
筆者也提醒各位老師,過多的技法與設備,其實反而會浪費授課的節奏感。一堂設備精良的課程老師操作,不如一堂學生回饋與應答確切課程核心來的紮實。部內與國教署,同時與各縣市政府在此次疫情中循序漸進的走上軌道,陸陸續續的也開辦了幾場有趣的線上研習。也請各位老師在繁忙網課之際,不忘隨時充實自己。畢竟疫情仍在延燒,孩子的教育不能等。也請繼續加油!
2021-06-16 13:18
教育現場
COVID-19
教育部
疫情下偏鄉教育實景(二)無止境疫情讓親師生逐漸改變
遠距課堂中,我與孩子們相互問好。連那平時不太說話的孩子,在這樣的課程中,都會開口了,這大概就是遠距課程中對孩子最大的改變了吧!另外,在疫情開始到現在,家長們恆持著耐心幫低年級孩子們逐一把設備弄好,讓孩子上線上課。這點,是每次看到都會受到感動的感覺,也於是每次的課程開始,我也必定在問候完孩子,與家長致謝。最少,這裡的孩子與家長算是積極的面對這樣嚴峻的學習情形。比較起幾個地方記者朋友私下問的「很多學校遠距好像都是師生聊天,要不然就是丟了平台讓孩子們自己操作、自己看」,這所學校的老師們最少都盡力在把網課開啟、知會學生入課,甚至是想辦法用滑鼠批閱學生用通訊軟體傳來的每一份作業照片。
2021-06-07 12:00
教育現場
疫情下偏鄉教育實景!家長與孩子協援並進的學習實錄
坦白說,我對疫情並不樂觀。唯紛紛擾擾的名嘴與政客在實虛之間,不斷的以疫苗議題,唱衰執政團隊一事;加上執政團隊過度運用網路聲浪操作議題,兩相叫勁之下,不利的只是那兩端看著議題如山火一般四方崛起,心中猶如慌鳥般驚恐的家長與孩子而已。當然,兩方各有把持,也各有心機,唯獨沒有心機的,大抵就是每節課想辦法乖乖出席網路課程的那些孩子,在課程問答中呈現出來的那份童趣而已。
2021-06-02 13:48
教育現場
老師
教育部
遠距教學來了,家長老師快速上手可以這樣做!
然而,缺點還真的是缺點,亦即「平時不練功」的惡果,最後就是自我承擔起來而已。現在唯一的作法,大概就是認真的將google與微軟的幾個視訊會議服務認真摸熟,這樣而已。尤其已經進入全國三級狀態,筆者真心不建議老師們發揮教育大愛,只因為自己不會遠距教學把學生找回學校,最後讓自己與學生確確實實的活在疫情陰霾下!之於老師的防疫大全餐資料夾、遠距教學的最佳模式,筆者也將之交付與翰林出版社與親子天下發布,歡迎各位踴躍參酌取用!
2021-05-20 11:09
教育現場
老師
為何老師過度要學生罰寫?家長究竟瞭不瞭解自己孩子?
這點筆者也必須鄭重聲明,同時也為這些長期被罰寫的學生打抱不平。因為,罰寫絕對不是懲罰最好的方法!因為,罰寫根本不會讓孩子記住他該面對的錯誤!以筆者遇過的學生曾經展示出來的作品-「我被老師罰寫弟子規一百遍」,大概就可以看出端倪。在作品展出的那時,我還特別的問了這個孩子「你會背弟子規了嗎?」,這孩子笑笑的看著我,指著另一件展出的作品-「六支綁在一起的鉛筆」,然後笑笑的叫我再仔細看罰寫作品上亂七八糟的文字時,我也只能莞爾一笑而已。
2021-05-13 11:45
教育現場
教育部
面對教育部急就章的雙語教學政策 問題該怎麼解決?
《比空服員還難?北市國小雙語師找嘸人 多益785分挨批門檻太高》(2021,聯合報,馮靖惠)報導中提到「台北市教育局今年國中教師聯合甄選,60個雙語教師缺,幾乎全數開在藝術、體育等藝能科,一般考科沒半個」。此刻讓筆者直接聯想到的就是「我們上課究竟要雙語些什麼」,然後接著的問題是「究竟哪些課能雙語」,最後的問題就是「雙語師在哪裡」這個問題了!
2021-05-11 10:46
教育現場
學生
自學不是逃學!家長必須審視申請自學的意義
而在連線討論學習進度的過程中,我也發現到-「真正的自學生並不像坊間所想的那麼簡單」,主要也因為孩子在主述時提到「我回學校的時候,同學總是羨慕我不用寫功課。實際上我在家學習的時間很長,有的時候還要配合大學的線上課程必須學習到晚上。重點來了,該交的作業,我從來沒有遲交過!」會進行討論,主要是我正在檢查孩子的台灣原住民史的報告稿。當時我看完後深感意外,於是特別跟家長詢問這份報告是誰整理的,家長為了證明孩子真的自己整理,所以安排傍晚時間讓孩子連線跟我討論相關事宜。聽完孩子的心聲與說明後,我提供了課本中談到的論點,修正了部份的錯誤後,嘴上與心中只有滿滿的佩服!
2021-05-04 10:55
教育現場
台灣
中國
教育的紅化是助力?淺探中資軟體與設備進入校園實景
在新冠病毒下,大概只有深藍與小粉紅斥責台灣當局執政不力而已。然而,台灣在疫情中於教育的防疫表現上,卻也呈現出一片特殊的光景。自稱台灣教育總召的教育夥伴在今年初聯合名家專欄中提到的「台灣在疫情中呈現出落後世界十年的光景」,事實上沒被大家看見的事實是「台灣的遠距教學模式不斷的私下挹注其他國家」,其中最為認真的單位莫過於Google華人教育推廣中心了!
2021-04-01 16:00
教育現場
老師
為什麼我兒子的老師要LINE我「他管教我兒子的過程」呢?
數日前,一位網友私下訊息貓老師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老師管教我的小孩,要錄影給我看」。經過一小時左右的對談,網友將老師LINE他的影片轉傳給我看,然後我們也私下整理出一個關鍵點『老師真的很怕被標記成不當管教,他才採取這樣的手段自保』。但,這樣的拍攝手段真的能夠讓家長理解「老師管教的道理與方法」嗎?這也就是本文與各位分享的主因。
2021-03-12 10:56
教育現場
政策
台灣
台灣迷失的教育政策/新冠病毒後教育政策應該面對的問題
首先針對「疫情讓台灣數位教育落後10多年,要趕緊追上差距」這個標題,我必須予在此提出修正。事由很簡單,2020年在新冠病毒威脅下國教署並沒有因應作為,整合國內花了將近十年的教師研習機制養成的研習講師,出面承擔遠距授課與思維學生學習端的架構,也之所以會被下標為「疫情讓台灣數位教育落後10年」,只能說提及這種論調的人真的沒有參與到當時線上與線下所有教師、公益團體與Google以及微軟在遠距防疫上的工作。
2021-01-06 11:56
教育現場
老師
孩子
回歸在地的教學精神 看花蓮玉里小鎮老師的人文與走學課程
來玉里之後,教學似乎變得有點趣味,也因為長時間不帶班,教學主要科目變成了社會與自然,所以開始思考一個更大的問題-「我們的教學與教材是否與學生的生活脫節」這件事。也於是「回歸在地精神、生活感受、日常觀察」,則成了這十年左右貓老師的教學宗旨。以這幾年貓老師在媒體上被報導的內容,幾乎都是教育政策型態的評論。亦即,很少有人注意到貓老師在親子天下報導中提到的「大富翁遊戲,玩出學習心」(張益勤,2014)這類的課程。
2020-12-24 12:34
教育現場
老師
偏鄉
認真老師,傷痛總是最深/偏鄉代理老師比率高的國家級危機
近年來,熱血教師的存在與社會期待似乎成了國家對於教育政策的特色,也就是哪位老師做了關心學生的事情,然後一躍而起拿起了夢想嘗試著讓全台灣的教育一起改變。只是,在故事的背後,通常都還有故事,因為這些「改變」通常不是我們心中所想的學生,而是在台上演講的名師人生。當他們越活躍的同時,你可以在社群網路、媒體以及每個小小的轉分享中看見越來越多老師們正在「開始經營自己」。把自己做的事情包裝、美化成一篇又一篇感人的故事。然後,讓你一次又一次的感動之後,其實在這些老師身邊的學生是否有真正的改變,其實是閱聽者看不見的下個悲劇。
2020-12-17 11:59
看更多
您搜尋的作者不存在,
系統將自動重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