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
次世代基因定序將納保 醫呼籲:檢測有限制、病友別過度期待
癌症精準治療時代來臨,次世代基因定序是癌友媒合用藥的檢測方式。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說,NGS檢測包含複雜專業知識,病友時常有聽沒懂,不知如何與醫師討論,最常提出的問題包括檢測後有無藥物可用...
誰該受檢?癌症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將納入健保 6大問答一次看
衛福部健保署日前宣布,明年要將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納入健保。進入精準醫療時代,NGS是癌症病友常需使用的檢測之一,但因知識含量高,並非每位病友都能了解。台灣年輕病友協會今舉辦「NGS檢測病友工作...
石崇良:NGS健保給付下月有信心定案 擬納商業檢測套組
為讓癌症病人及早用藥,達到精準治療。衛福部健保署規畫,次世代基因檢測(NGS)於明年第二季納入健保給付,現已與專家舉行兩次會議,下一次會議安排在12月21日。健保署長石崇良說,目前專家對於給付癌別、...
蝦蝦煉金術/一張照片接百萬元訂單!沒臉書的時代 觀賞蝦事業如何賺錢
台灣是全球知名的觀賞魚王國,而為滿足顧客追求新鮮感的要求,就要不停地追逐新品種。2000年曾盛極一時的台灣觀賞魚產業因找不到下一個接棒的流行物種,加上經濟不景氣,一度陷入谷底,直到2007年觀賞蝦逐...
基因演化有好有壞 盼能用編輯技術攻克疾病
人類大腦演化得愈來愈大,也導致了人類更容易出現精神性疾病!醫學界長期研究基因的表現,發現除了演化適應環境之外,也常帶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對此,醫界持續進行研究,盼能用標靶藥物或基因編輯技術攻克疾病。...
《進化症候群》當人類變成動物 是進化還是突變?
由法國才子導演托馬斯卡耶Thomas Cailley自編自導的全新奇幻鉅作《進化症候群》(The Animal Kingdom)於11月24日全台上映,故事描述近未來的世界,人類因不明傳染病發生突變...
肺癌ALK基因突變易侵襲腦部 健保給付第三代藥物救命
衛福部國健署日前公布癌症登記報告,肺癌超越大腸癌成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胸腔腫瘤科醫師表示,肺癌共有10多種致癌基因突變,其中ALK突變較強,單一驅動基因就能致癌,且容易侵犯腦部,健保署11月起給付...
楊志良/求生存,要革命
台灣是世界上邁向不婚、不生、不養、不活,速率最快的國家,早已超過日本;更嚴重的是,台灣的年輕男女追隨日本之後,連戀愛都不談了。二○二三年二月,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公布報告,未來一半人口都...
NGS納健保 明年擬先適用11癌
癌藥發展讓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的需求增加,但NGS要價不菲,病團倡議將檢測納健保,降低治療負擔。健保署承諾NGS明年納保,昨召開會議取得第一波共識,肺癌、乳癌等十一種癌症患者,使用已納健保的標靶...
創新藥物現曙光 3罕病基因治療仍卡關
基因治療是一次性、治癒性的療法,未來將是罕見疾病治療的新曙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基因治療今年8月有條件納保,其餘仍待基因治療納保的罕病,除了芳香族 L-胺基酸類脫羧基酵素(AADC)缺乏症,...
AADC缺乏症平均壽命5年⋯罕病童等藥已1年 母:怕等不到藥
「很想要小太陽長大,但又怕到時還等不到藥物…」小太陽的媽媽哽咽地說,身為護理人員的她,知道孩子罹患罕見疾病「芳香族 L-胺基酸類脫羧基酵素(AADC)缺乏症」,立刻發揮專業找尋相關資源,「本來想說還...
創新藥物現曙光 3罕病基因治療仍卡關
基因治療是一次性、治癒性療法,未來將是罕病治療的新曙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基因治療今年中有條件納保,其餘仍待基因治療納保的罕病,除了「芳香族 L–胺基酸類脫羧基酵素(AADC)缺乏症」,還有...
平均壽命5歲…罕病童等藥已1年
「很想要小太陽長大,但又怕到時還等不到藥物…」小太陽的媽媽哽咽地說,知道孩子罹患罕見疾病「芳香族 L–胺基酸類脫羧基酵素(AADC)缺乏症」,立刻找尋相關資源,「本來想說還好有藥可醫,可是好像不是這...
罕病創新治療昂貴 健保署:採暫時性支付
隨醫療科技進展,罕見疾病創新治療推陳出新,病友有了治癒疾病的機會,衛福部健保署今年八月起給付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基因治療,即是「一次性、治癒性」創新治療。「2023亞太罕病聯盟台灣專家圓桌會議...
台大醫簡穎秀:罕病患越晚接受治療 家庭、社會付出成本越大
談到罕病臨床上遇到的困難,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任簡穎秀表示,在診斷部分,台灣新生兒篩檢涵蓋率雖高,但仍有家長因故不做,以及部分有治療藥物的疾病尚無篩檢方法;在治療部分,全球目前約6、7千多種已知罕病...
創新治療昂貴 健保署:採暫時性支付
罕病創新治療推陳出新,病友有了治癒疾病的機會,衛福部健保署今年八月起給付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基因治療,即是「一次性、治癒性」創新治療。昨天在「二○二三亞太罕病組織聯盟台灣圓桌會議」中,亞太各國...
台灣新生兒篩檢 可供東南亞借鏡
隨著基因療法等創新療法的問世,讓部分罕病患者有了「治癒」的希望,不過基因療法所帶來的昂貴藥價,也在醫界、公衛界引起許多討論。在「亞太罕病組織交流會議—建構東南亞罕病網絡—台灣圓桌會議」當中,台大醫院...
國外專家:投資罕病創新治療 全民受益
「什麼事都不做,並不會比較省錢、便宜!」(To do nothing is not cheap!)亞太罕見疾病組織聯盟(APARDO)理事長Durhane Wong-Reiger博士昨天於「亞太罕病...
總統候選人隻字未提 台灣首部罕病建言書為病友求生路/罕病建言1
台灣第一部罕病建言白皮書在今日公布,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沉痛表示,「罕病用藥給付慢,導致人民死於可治之病。」目前全台在世等候罕藥的病人共有6053人,其中等待唯一罕藥的懸命病人,共1591人,...
社會倡導性別平等 但醫療上必須「男女有別」…除了生理因素心理影響也是關鍵
醫師在討論會上報告病例時,通常會以一個精簡句子開頭,例如「一位四十歲女士突發性右側肢體無力已三小時」,提供重要的醫療訊息,包括年齡、性別、病症的急性和持續多久,引領與會醫師正確的診斷方向。其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