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慘!民進黨慘敗只剩4+1縣市 蔡英文辭黨主席

九合一選舉結果大致出爐,民進黨慘敗,只剩原本執政的四縣市嘉義縣、台南市、高雄市及屏東縣及這次新攻下的澎湖縣。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宣布辭職,為敗選負責。蔡英文說,感謝國人支持及鞭策,選舉成績不如預期,接受台灣人民決定。
▶2022九合一選舉/縣市長、縣市議員、里長等 即時開票數據、選舉開票結果看這裡
民進黨這次結果是史上最慘成績,雖然民進黨在2009年縣市長選舉只拿下四縣市,但當時一般縣市長與直轄市長分開選舉,民進黨在2010年五都選舉拿下台南市及高雄市,加總仍有六縣市,整體而言今年戰績最慘。
【中央社台北27日電】
九合一選舉結果揭曉,國民黨囊括13縣市,六都取四都,獲得勝利,鞏固地方包圍中央態勢;民進黨僅拿下5席縣市長,是創黨36年以來最差紀錄。民眾黨初試啼聲,便斬獲新竹市長寶座。
2022年九合一選舉結果26日揭曉,根據中選會網站的開票資料顯示,除延後選舉的嘉義市外,國民黨在21個縣市中囊括13縣市,斬獲570萬1977張選票(50.03%),民進黨拿下5縣市,獲474萬3468張選票(41.62%);民眾黨首次參加縣市長選舉,就拿下新竹市長寶座,獲得16萬9459張選票(1.49%)。
2018年國民黨挾著「韓流」威力,在全台灣大贏15縣市,拿下新北、台中市、高雄市3都,總得票數高達610萬餘票(48.79%),大贏民進黨的489萬餘票(39.16%),兩黨票數差距達120萬票。
民進黨目前執政的7縣市,僅保住高雄市、台南市、屏東縣、嘉義縣,丟掉桃園市、新竹市、基隆市,雖然翻轉澎湖縣,但地方選舉僅拿下5席,嘉義縣以北完全失守,這是民進黨創黨36年以來最差紀錄。
選前民進黨府院黨要角力守北台灣,雖然認為桃園市、新竹市、基隆市的施政成績亮眼,但最後仍失守。民進黨優勢選區台南市、屏東縣雖守住,但開票過程一度驚險;台北市三腳督,一度被民進黨評估為24年來最有機會的一次,但終究無法翻轉。
國民黨雖然輸了苗栗縣、金門縣,整體執政縣市數量下降到13個,少於2018年,但成功囊括六都中的四都,尤其光復台北市與桃園市,執政縣市下的人口數成長到1600多萬,更增強2018年後地方包圍中央的態勢。
國民黨在此次選舉中,不僅成功達成選前喊出「北北基桃」連線的目標,各地爭取連任的縣市長也都開出紅盤,另外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嘉義縣等艱困選區,雖然選輸,但也都有不錯的成績。
台灣民眾黨自創黨以來,第一次經歷九合一地方選戰,雖然失守黨主席柯文哲打下的台北市江山,但順利攻下新竹市長,為民眾黨在地方執政上插旗成功。而國民黨、民眾黨分別在桃園市長、新竹市長的勝選,也恰好分別保住了兩黨主席朱立倫、柯文哲的家鄉。
國民黨囊括13縣市,包括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新竹縣、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基隆市、宜蘭縣、花蓮縣、台東縣、連江縣。苗栗縣與金門縣則分別由無黨籍的鍾東錦與陳福海勝選。
【中央社台北27日電】
民進黨在九合一選戰挫敗,黨內接班梯隊受挫,總統蔡英文選後請辭黨主席清理戰場;面對2024總統大選主戰場,未來的人事鋪排將牽動2024布局,黨內各方每一步都須如履薄冰,謀定而後動。
對民進黨來說,儘管輸了此次地方選舉,但眼前最大目標,是黨內能跟2018敗選後迅速在2020穩住陣腳一樣,進而在2024獲勝延續中央執政。
副總統賴清德進軍2024目標明確,9月由親賴人士成立智庫性質的「信賴台灣願景協會」,在此次九合一選戰,賴清德更是卯足全力輔選;黨內人士指出,民進黨遭逢挫敗,短期內勢必要考量黨內情勢,穩健前進。
至於人口數高達226萬人的桃園市,在市長鄭文燦執政8年後從綠地變藍天,失守灘頭堡後,鄭文燦進退之間格外受到關注。
競選新北市長落敗的前交通部長林佳龍,原鎖定台北市長選戰,最後落腳新北挑戰國民黨內最具聲望的現任市長侯友宜;雖是臨危受命,但得票不如預期,對未來挑戰大位形成關卡。
高雄市長陳其邁順利連任,外傳可望代理黨主席重擔,以因應接下來的嘉義市長選舉、立委補選和黨主席改選,屬此次地方選舉挫敗後,少數黨內行情看漲的接班世代。
九合一選舉結果出爐前,民進黨對於「4+1」席次已有心理準備,但黨內對選情這麼冷感到意外。黨中央在開票過程也持續對支持者喊話,「沒有時間難過,跌倒了再爬起來,抬起頭眼睛看向未來」。
面對敗選結果,民進黨黨內各派系對於選後情勢將先保持觀察態勢;多位黨內高層表示,先沉澱一、兩天後再說。
黨內人士分析,未來啟動黨主席改選後,各派系是否推人參選即可明朗化,下屆任期要處理2024總統與立委提名相關事宜,各派系勢必嚴陣以待、謀定而後動。
▪【選戰數據】政黨版圖變化、地方勢力消長 看圖表迅速掌握新局
▪【選後分析】勝選關鍵為何?敗選戰犯是誰?看選戰門道
▪【當選名單】你家村里長換人了嗎?未來4年厝邊大小事都找他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